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

本文已影響2.4W人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蛇在世界大範圍內都有分佈,只不過熱帶地區的數量整體比寒帶的多很多,那麼一起來看看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吧。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1

盲蛇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蛇。這種蛇類的眼睛已經退化,隱藏於頭部偏下的位置,因此被動物研究學家們稱之爲“盲蛇”。盲蛇大多數棲息在熱帶雨林地區,因爲熱帶雨林的環境和土壤,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比較利於盲蛇生存。盲蛇主要的食物是小型無脊椎動物,大多數是蟻和白蟻。

一、盲蛇的形體

盲蛇是世界十大神祕無眼動物之一,有的盲蛇種類體長可以達到二十公分,最長的盲蛇也不到三十公分。盲蛇的頭比較鈍,呈半圓形,與頸部幾乎沒有什麼分別。而且盲蛇的眼睛非常小,或退化成爲感光點或呈黑點狀,因此被動物研究學家叫做盲蛇。整個身體呈圓柱形,皮膚光滑,外表發亮。盲蛇的尾巴也比較圓鈍,尾端呈現出短刺狀。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

盲蛇的牙齒不像其他蛇類,非常巨大,盲蛇的牙齒非常細小,一般情況下,只能看見上顎的牙齒部分。盲蛇的體鱗有20列,尾端短而呈鈍形,身體通常情況下分爲紅褐色及黑褐色。盲蛇這種蛇類動物,有的時候還經常被動物學家門叫做“蠕蛇”,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爲盲蛇的形體,比較短小,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蛇類動物,爬行起來的速度極其緩慢,因此被稱爲蠕蛇。盲蛇是蛇類中體形最小的一種,屬於脊椎動物爬行綱。

二、盲蛇有毒嗎

盲蛇這種蛇類動物是沒有毒的。而且盲蛇只以小蟲子爲食,從來都不咬人。捉到後可以將盲蛇埋入泥土當中放生,因爲盲蛇有着和蚯蚓一樣的技能。有的比較喜愛蛇類動物的人們,經常來養盲蛇作爲自己的寵物。因爲在一定情況下,盲蛇是比較可愛的一種,體型類似於蚯蚓,最重要的',是沒有毒,不會對養蛇的人產生任何威脅。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2

科學家現在已經認定了一種蛇爲世界上最小的蛇——一隻只有 4 英寸長,和意大利麪一樣薄的蟲子一般的東西……這麼個玩意兒是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島的一塊岩石地下發現的。

這個新的物種,命名爲 Leptotyphlops carlae, 它比以前發現3100種蛇中的任何一種都要小,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教授 Blair Hedges 這樣告訴我們,他找到了世界上最小的蛙和蜥蜴。

這種蛇是300多種細盲蛇科注1中的一種褐色底加黃紋的一種, Hedge 這樣說到。至於他是不是一個新的物種,要看它是不是有一些獨特的基因讓它表現出來一些獨特的性狀,比如花紋和圖案,他說。

這種蛇無毒,靠吃白蟻和白蟻的卵爲生,但是除此之外對於它的習性知之甚少,就連它是不是夜行的也沒有一個定論, Hedges 這樣講到,他們發現這個蛇是在2006年,巴巴多斯東部的一個叢林裏面。

“就在一個塊兒石頭那裏,我們一下抓到了兩隻,“ Hedges 在電話採訪的時候說,“它就跟意大利麪一樣寬。“

這種蛇比在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島上發現另一些要短5mm(0.2英寸)。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 第2張

“當你發現這麼小的東西的時候,每一釐米都要算的很仔細。“ Hedges 在他的發現週日發佈在科學雜誌 Zootaxz 上的時候有這樣的感受。

最大型的最小型的動物總是會生存在當物種過量的時候,它們也無需和別的物種在生存攻堅上有競爭的獨立空間上(比如島嶼)

世界上最常的蛇是網紋蟒,有33英尺長,主要棲息在東南亞。

蛇自從恐龍時代就有了。最老的蛇化石要追溯到1000萬年前。最早的蛇——由蜥蜴進化過來的——其實還有很小的手。

Hedges 認爲,這個蛇估計是最小的蛇了。如果要是母蛇下一個蛋的話,那麼那個蛋會佔據她身體的絕大部分空間。

注:細盲蛇科( Threadsnake) 是蛇亞目下的一個科,科內蛇種主要分佈於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及亞洲。所有細盲蛇都具備洞棲性,擅長掘洞,並進食蟻類及白蟻。目前,細盲蛇科下有2個屬共87個品種已被確認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3

盲蛇:

盲蛇,又稱鉤盲蛇,爲臺灣地區所產蛇類中體形最小,體長不超過20公分,呈圓筒狀,形似蚯蚓,故又稱“蚯蚓蛇”。頭小呈半圓形,與頸不易區分,眼睛極小且退化成感光眼點呈黑點狀。鼻鱗有一溝將鼻鱗分成前後兩半。體鱗20列。尾部短而呈鈍形。全身大致爲黑褐色或褐色。

蛇目的一科,是世界上最小的蛇。無毒,體呈圓柱形,從頭到尾粗細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狀排列的圓鱗,沒有腹鱗的分化。已知約3屬160餘種,廣泛分佈於中美、南美、西印度羣島、歐洲南部、非洲、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暖溫帶及熱帶地區。

生活習性:

盲蛇生活在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巖縫間等陰暗潮溼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以白蟻、螞蟻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爲食。卵生,行孤雌生殖,沒有雄性個體。在全省低海拔地區都有分佈,數量尚可。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啥蛇 第3張

種類及分佈:

中國已知有4種:高雄盲蛇,僅見於臺灣省;大盲蛇,見於雲南金沙江邊和海南島,體內曾發現14個充分發育的胚胎;鉤盲蛇,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已知最北紀錄爲宜昌和重慶,產卵2~7枚,卵徑12毫米×4毫米;白頭鉤盲蛇分佈於香港。本科蛇類體型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達750毫米,一般種類全長在200毫米以下。

吻端略扁。眼隱於眼鱗之下,口小,位於頭部腹面。上頜骨橫置,與頭骨連結疏鬆,其上着生少數牙齒;前頜骨、齶骨和翼骨均無齒,少數種類的下頜齒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齒。脊椎骨具椎弓突與椎弓凹。有殘餘的腰帶,或僅爲一棒狀骨,或完全退化消失。僅有右側的輸卵管。大部分種類營穴居生活,或潛伏於磚石、缸□之下,雨後到地表活動。以蚯蚓、多足類、白蟻以及其他昆蟲爲食。卵生或卵胎生。

蛇目的1科。無毒,體呈圓柱形,從頭到尾粗細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狀排列的圓鱗,沒有腹鱗的分化。已知約3屬160餘種,廣泛分佈於中美、南美、西印度羣島、歐洲南部、非洲、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暖溫帶及熱帶地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