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2.12W人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以下分享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1

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爲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已狼爲圖騰,天葬。

2、回族

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爲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3、苗族

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爲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5、傈僳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爲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7、壯族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竈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分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

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2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具有以下特點:

一、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定社會條件下和社會生產條件的產物,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的變遷往往落後於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

二、羣衆性和社會性。民族風俗習慣世代相傳,滲透到該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因此具有廣泛的羣衆性和深刻的社會性。

三、民族性和敏感性。風俗習慣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和文化傳統、心理素質和感情世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體現着民族性;就是因爲這種民族性,對待民族風俗習慣問題往往被看做是對待這個民族的問題、民族風俗習慣問題具有敏感性,需要慎重對待。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第2張
  

四、地域性。民族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居住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一種反映。各民族居住地區不同,有差異,因而各民族風俗習慣必然具有地域性。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3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爲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爲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遊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響。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爲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王全營(省社科院研究員):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後來它們逐步演變爲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於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爲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爲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併成爲中國重要的禮俗。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竈、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

中原俗稱春節爲“過年”或“大年”。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準備年貨。早在商周時代,祭竈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竈王爺。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爲“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第3張
  

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於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後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

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自秦漢以後,演變成爲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併成爲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中原地區長期爲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歷來崇拜能呼風喚雨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曆二月初二擡頭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這一天定爲“龍擡頭節”。這一天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一來祈求龍王降雨,二來祈福消災祛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一到清明,人們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燒紙點燭,祭奠先祖。清明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