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本文已影響1.12W人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溝通是人與人之前交往的一種方式。父母與孩子之間更需要同構,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更應注意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以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1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四節課上得讓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這篇課文本身比較難,課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較晦澀,讓學生難以讀懂,課文中所體現的弗羅姆的某些觀點還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學生課前沒有預習,這就讓我的教學進程變得比較困難,在課堂上得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去讀這篇課文,由於對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們在回答問題時就有些困難;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度不夠,在拋出問題後沒有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所以這也是讓課堂出現偶爾冷場的局面。

(修改後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更有話說,話題更廣,學生紛紛踊躍發言,冷場的局面變得熱鬧起來了!)在讓同學們討論“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這兩種愛的區別時,他們辯論得很激烈,達到了我預設的活躍課堂的目的,但是後來他們的辯論有些偏離主題,我沒有及時的把線收回來,以至於這一個環節比較散,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的。

首先介紹《愛的藝術》這部理論專著的主要觀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節選自《愛的藝術》,通過對這部著作的介紹,學生知道了這部書主要討論的就是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與人成熟程度有關的事情,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知道這些,對於學生理解本篇課文有指導意義。

其次讀課文,讀課文我昂學生分三個步驟。第一遍粗讀,知道課文的大概內容,課文的思路。第二遍精讀,第三編結合黑板上板書的問題在去讀課文。關於這一課,我設計瞭如下三個問題:

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愛的能力呈現出怎樣的特徵?

2、文章中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這兩種區別在哪裏?

3、母愛和父愛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的表現是怎樣的?有什麼區別?

4、什麼是成熟的人?

前兩個步驟需要一節課的時間,我的課都是兩節連排,所以第二節我就趁熱打鐵展開第三個步驟:

學生互動,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發言一直是我兩個班上語文課的主要形式,根據學生的座位分佈特點,我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人數在4——6人之間,我認爲小組人數不宜過多,過多一是不好組織,二是容易流於形式,同桌,前後桌三四或五六個人,討論起來比較方便,意見也容易集中,。

這一節課學生討論的內容就是我上節課佈置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我精心設計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節課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了上一節課讀和思考的積澱,學生在討論起來就有話可說。學生討論氣氛很活躍,而且也在切實地討論,五分鐘後討論結束,一結束就有小組站起來展示他們對第一個問題的理解: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愛的能力呈現出怎樣的特徵。這個問題考察的是同學們對課文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第二位同學回答的不錯,但還不全面,接着就有同學補充,這個問題很快就清楚了。接着是第三個問題……大家發言很踊躍,語言流暢、精煉,而且很有思路。這節課就在大家熱烈的討論和踊躍的發言中結束了,學生們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反思

上完了實習的最後一次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心裏頓時感到輕鬆了不少。前一天在五班講課的時候,可能是前兩節課學生沒有精神,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冷清。好多學生三心二意,要不停地重複問題,很細緻地引導他們才能進入狀態。當然,我的問題也很多。雖然是一個星期前就備好了課,因爲感覺是很精心設計的,還比較熟悉,等到老師讓我上課的前一天,才重新對教案進行修改,發現瞭如講課內容的次序還可以再調整,使各部分的層次更清晰等問題。在上課的時候,因爲之前沒有試講,兩節課連上下來,發現自己對課文的有些內容順序不是很熟悉,講課的時候語句不精練,口語比較多;還有一個問題,語速偏快,讓學生感覺到我很緊張。總之這次課的感覺不是很好。不過,當我上完課,學生們全都鼓起掌來,可能是一種歡送的形式吧。讓我的心裏有了點慰藉,同時也很慚愧,我紅着臉快速地離開了。

第二天在七班也上這門課,也是連着兩課時。一直擔心七班的孩子會很沉悶,可能是指導老師多次強調這是我實習最後的講課的緣故,學生們聽得都很認真,對於我的問題,也做思考狀。在七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語速放慢了些,顯得從容了些;在提問的時候對於比較難的問題進行提示點撥,以易於學生思考和回答。第一節課很平穩的過去了,我舒了一口氣。下課在班裏轉,一學生主動跟我說話:“老師,你不要失望啊,語文課是這樣的。胡老師上課也是這樣的。”他怕我傷心,所以安慰我。其實我對學生的表現已經很滿意了。他們的積極不是通過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只要看到他們專注的眼神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失望,相反很感動他的體諒。我希望第二節課也能順利結束。可是當學生認真起來,像我這種沒經驗的老師就要緊張了。

在課堂上本來有一個問題,文章中作者認爲父愛是有條件的,母愛是無條件的。我讓他們談看法。其實我預設的是,父愛其實也可以具有無私性,母愛就也是有條件的。結果學生們的回答都傾向於父愛和母愛的本質是一樣的,都具有無私性。而我原先沒有將重點放在父愛上,而是想強調母愛也是有條件的。所以,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意外。對於這篇帶有哲學色彩的文章,很多同學不同意作者的觀點,這是我希望達到的。只是這個問題我還是要給出參考的答案,所以我絞盡腦汁說了一番,現在已經忘了是怎樣說的,反正還是說得不夠清楚。因爲兩者的角度不同,其實站在學生思考的角度,我是贊同他們的觀點的。但是文中,我還是要給他們解釋作者的看法。跨過了這個坎,後面就順暢多了,我的拓展部分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至直到快下課學生都很安靜地聽。等到我說聲放學了,他們纔像想起來,向食堂衝去。

比較這兩次課,我在教態上有了提高,發音放慢也清晰了很多;對於文章和教案也很熟悉,講課較連貫;對於課文的設計,時間把握得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足之處,主要是在我講課時語句銜接上還不能很流暢,一句話有時想不到一個貼切的詞去表達,在激動或緊張的時候,語速又不自覺變快,學生聽得不很清晰。另外就是在對課文設計上,沒有想得更深入,而且自己的反應也不夠靈活,出現了點意外。如果之前能考慮到,那麼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了。

總之,實習的課講完了。但真正的教師生涯也已經在眼前了,所以對於自己的不足還是要改進,爭取在講臺上展現最佳的風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2

父母如不懂得聆聽孩子的感受 孩子就會拒絕溝通

做父母的都渴望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渴望能時不時地和孩子說說心裏話,但無數父母失望地發現,孩子心靈的大門似乎對他們緊緊地鎖上了,他們怎麼努力都打不開。

爲什麼會這樣?廣州《家庭醫生》門診部心智源診所的諮詢師莫妙愛說,這一般是因爲兩個理由:

第一,父母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而感受纔是家庭溝通的核心;

第二,父母把自己擺在了“糾正孩子的問題”這樣的角色上,而沒有充分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其實常常是對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當父母只想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其實是把本屬於自己的責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這兩個原因,孩子不願與父母說心裏話,甚至徹底關閉溝通的大門,也就不難以理解了。 (本版文字 武志紅)

八歲男孩欲撞牆自殺

莫妙愛講了這樣一個例子:8歲的亮亮(化名)在廣州某小學讀3年級,上課時喜歡亂動、亂說話,並且對老師的提示和警告充耳不聞,最終被父母帶到了心智源診所,來看心理醫生。

亮亮的爸爸說,亮亮一二年級時,他和太太對亮亮放任自流,很少管他。他認爲這是導致兒子這些問題的原因。等亮亮上了三年級後,他屢屢在家長會上遭到老師的警告,於是開始對兒子實施嚴格管理。白天,他會接送兒子上下學,晚上,他會陪着兒子把作業做完。

但是,這些嚴格的辦法顯然沒收到什麼效果,亮亮在學校的表現反而越來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聽話,但到了學校,他還是老樣子,喜歡亂動亂說話並且仍然對老師的警告不理不睬。

莫妙愛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她對亮亮的父母解釋說,他們的教育方式太簡單了,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他們要求亮亮無條件地聽話,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學校和家的“兩點一線”的範圍內,但這違背了孩子的天性,他勢必會反抗。在家中,他不敢反抗,於是,他把沒有實現的反抗帶到了學校。

“如果你們希望孩子能在學校表現好一點,你們就該少管他一些,給他充分的獨立空間。”莫妙愛說,她還給他們提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然而,一個多月過去後,亮亮的問題依然沒有明顯改善。對此,亮亮的父母承認,是他們的問題,他們實際上接受不了莫醫生的建議。亮亮的爸爸說:“從道理上,我們相信你的建議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們做不到,我們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僅如此,亮亮對父母的態度也沒發生什麼改變,相反他反而越來越不願意對父母說心裏話了。因爲,他在心理醫生這裏找到了被理解的感覺,並由此大發感慨說:“他們從來都不理解我,他們能做到你的十分之一我就很滿意了。”

但一起危機事件迅速改變了局面。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第2張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學校開了家長會。和往常一樣,老師對他說了亮亮的很多問題。回到家裏,亮亮的爸爸把老師的這些話原封不動地轉告給兒子。本來,他還想好好斥責兒子一番,但斥責的話還沒說出口,亮亮突然一頭向牆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驚,情急之下,用身體擋住了兒子。雖然亮亮只有8歲,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麼了,想到什麼了,幹嗎要這樣做?”這時,亮亮的爸爸只有擔憂和心疼,責備的話一句都沒有了。但不管他怎樣安撫兒子,套兒子的話,亮亮就是一句話都不說,表情非常倔強。

亮亮的媽媽也做了兒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樣也沒有讓兒子說出心裏話來。只有在心智源的諮詢室,他纔對莫醫生敞開了心扉。

莫醫生問亮亮:“聽你爸爸說,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聲。

莫醫生再問:“爲什麼要撞牆?你當時是什麼感覺?”

亮亮沉默了好一會兒,然後才憤怒地說:“我不喜歡他們老說我。”

莫醫生再問:“因爲不喜歡爸爸說你,你就想到了自殺?”

亮亮回答說:“是!讓我最生氣的是,他們爲什麼老當着我競爭對手的面說我,他們知不知道,他們每次這樣做,我都想死!”

“競爭對手?誰是你的競爭對手?”莫醫生問。

“我表哥!”亮亮回答。

原來,亮亮有一個大他1歲的表哥,不僅懂禮貌,而且成績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爲模範,經常拿他和亮亮做比較,說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牆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3

父母與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有哪些?

一、批評子女

有位高中生自己搭公交到補習班補習,不小心在公交上睡着了,老師打電話到家中查問。

等孩子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訴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網,這麼晚睡...”

雖然媽媽說的有道理,但得到的卻只有孩子的不滿。

本來孩子在這個時候應該自省,但是因爲被罵他開始遷怒,只覺得很生氣,最後的結果就是罵了孩子也沒有改善,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

這個時候,建議家長換個角度想問題,改用討論的方式來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協助,鼓勵孩子動動腦來解決補習能不能準時抵達的問題。

否則下次發生若同樣的情形,孩子很有可能被情緒帶着走或者乾脆就不去補習了。

二、批評孩子的朋友

同儕是青少年時期很重要的發展議題,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生活重心從父母關係轉變爲同儕互動。

父母一旦知道子女的朋友品性問題特別多的時候,都會希望子女能夠與之保持距離,不要往來。

如果父母直接告訴孩子,“你千萬不要跟XX交往哦,他會把你帶壞”或者“都是XX人害得你功課退步這麼多。”這個時候孩子並不會認爲你是在關心他,只會認爲你是在攻擊他的朋友。

基於正義感和麪子問題,當下他一定會爲了保護朋友而對抗父母,覺得大人就只會看表面,不懂得朋友的好,也會認爲父母小看了自己,沒有被信任自己有判斷事情的能力。

這個時候,如何與孩子溝通是家長們最大的挑戰。

單純的好心提醒不代表孩子能聽進去。

如果你想把人生的經驗與智慧送給孩子,不妨換個角度和子女討論。

當然,這樣的討論即使完成了,仍然要持續注意子女們後續的行爲表現,並且適時地關心他們的人際交往狀況,做到防範於未然。

三、糾正生活瑣事

大多數父母都不太欣賞青春期孩子說話的方式跟生活態度,他們常常有口頭禪或者不屑一顧的態度。

但當父母一糾正“你這什麼態度!”彼此的溝通關係就結束了,或是陷入雙方各說有理的僵持氣氛當中。

如果孩子偶爾脫口而出髒話或罵人的話語,很有可能是同儕間流行的語彙或自己覺得很酷。

父母如果覺得聽起來刺耳,不妨用經驗和智慧先讓自己冷靜以對,不要直接把孩子說的話當成是對自己的攻擊,然後找尋一個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說髒話以及罵人話語給人的感覺。

如果孩子嘴硬仍然認爲很酷,請千萬不要再繼續跟他辯論下去。這時只需心平氣和地提醒他,這個家是大家共有的,希望他可以尊重其他人的感受。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第3張

四、喜歡做結論

常常聽到很多孩子抱怨家長總是認爲自己是對的,都老愛提“當年勇”。

當父母提供經驗分享的時候,最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產生心得,而不是直接地將結論告訴他。

當然,這需要過程和時間。

如果父母只是單純地分享,而不是一直掛在嘴邊,倚老賣老,加以比較,子女通常都是會參考的。

如果一定要子女遵循或是拿來比較、要求,子女常常會問:“爲什麼你就是對的?”反而不會去思考其中的益處,而且會影響他聽進去的意願。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結論是媽媽說的,爲了證明自己能做主、也會有其他的好主意,絕不會想要照着家長的意思走。

因爲,孩子想要告訴家長,“我跟你不一樣,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總是靠着你。”

所以,父母也需要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承認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太一樣的,否則非常有可能會無法適應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改變。

五、不信任子女

越信任孩子,孩子越會讓你信任。他們很喜歡掛在嘴邊說,“有很多事你根本就不知道,根本就不懂。”父母就會開始擔心,孩子在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請記得,人與人的相處是以信任爲基礎的,如果沒了信任,就會充滿猜疑和保留。因此,對孩子所說的話,請你務必要以信任爲前提。

當然,這並非意味着家長就不能去查證,或者再次確認孩子的言行是否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

例如:

當發現孩子的最近得行爲比較浮動的時候,可以試着關心他“都還好嗎?”同時藉由生活當中自由情境進行討論,“你最近有玩過很紅的遊戲叫吃雞嗎,你都在哪玩呢?隊友都怎麼找的?”

或是在一起看電視劇情的時候,可以藉機提出,“怎麼主角交了這個朋友之後個性就變了這麼多呀?怎麼樣纔不會受到他的影響呢?”

從孩子願意討論的話題着手,自然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跟現況。

六、偷看子女隱私

爲了瞭解子女,有的家長會偷看子女的日記,這種事情在我們小時候就發生過了。

我以前還會特地拿一根頭髮夾在日記裏面呢,如果發現頭髮掉了就知道又被查了,以後這本日記的內容應該寫一些可以公開的內容了。

現在則因爲科技的發達,家長開始會偷看孩子的手機,有些家長還挺自豪地說自己會破解孩子的密碼了。又或者是跟着孩子出門的行蹤,看了又擔心,擔心就忍不住去問,問了就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

所以常有家長跟我說,“心理師,你不要跟孩子說我看了他的訊息,但是他好像認識了一個大了他十歲的男人,你可不可以幫我問問他,叫他不要跟他見面?”

七、過度的涉入

不知道家長朋友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給孩子的愛也有可能是一種負擔呢?

我自己曾經在外地念書,有一次生病要看醫生,我爸爸立刻就說要搭飛機過來看我,我當下跟他說,“不用啊,因爲我這樣壓力很大哎...”我爸回答說,“自己爸爸有什麼壓力啊?”

我當下才驚覺我們親子雙方想法、感受上的差距。

有些在校任職的父母,刻意安排孩子在相同的學校上課。

有一些父母會擔心給孩子的空間不夠,刻意沒有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班級,而是請其他同事幫忙。只是每天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學、一起放學、一起回家。

中午的時候還會逛到孩子的班上,順便幫他帶一份便當。

考試成績還沒公佈,家長就會第一個知道了。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請問各位家長,孩子會不會有壓力呢?

現在也常常看到有許多父母有過度代勞的情況,出門叨唸,“哎呀,你衣服多穿一點啊,動作快一點啊...”水果、飲料也送到房間給孩子,孩子們面對這樣的方式,到底會有比較多的感謝,還是覺得煩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