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本文已影響5.8K人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剛出生的嬰兒是什麼都不懂的,餓了或者不舒服了只會通過大哭來引起人的注意,其實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的,下面來了解一下吧!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1

12日,在斯洛伐克一私人醫院裏,幾個新生嬰兒頭戴耳麥,聆聽各種音樂。這一項目被稱爲“音樂療法”,旨在幫助嬰兒緩解降生後的緊張感,並刺激他們的交流慾望和提高適應能力。

每天30名嬰兒會在這裏享受5個時段的“治療”,據悉,醫院展開這一項目已有兩年曆史。

遇到煩心事人們時常這樣感嘆:要是能像小嬰兒一樣什麼都不用想該多好!可是,

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想、每天只知道“傻樂”嗎?

我們習慣將嬰兒描述爲“一張白紙”,將嬰兒的大腦描述爲“一片空白”,他們天真無邪,沒有煩惱。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最近美國一系列研究得出的結果和人們的預期恰恰相反:嬰兒雖小,卻也有着複雜的情緒,和成年人一樣,他們妒忌、害羞、同情甚至還會有挫折感。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小維多麗亞的妒忌

6個月大的維多麗亞·貝特曼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可愛小女孩。她和母親切麗被美國得克薩斯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賽比爾·哈特請到實驗室。哈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一個課題:瞭解嬰兒的思維方式。

小維多麗亞被放在一張高高的椅子上,前面是兩臺攝像機,用來記錄小維多麗亞的神態和表情變化。

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哈特交給切麗一本書,讓她讀書、和哈特聊天,就是不要理小維多麗亞。開始時,小維多麗亞只是好奇地打量着實驗室裏的一切,顯得有些無聊。

接下來,哈特從外面抱回一個和小維多麗亞差不多大小的布娃娃交給切麗,讓她好好“哄哄”這個小“嬰兒”。

看到自己“失寵”,小維多麗亞就不幹了,她先是衝着母親甜甜地笑。在發現母親不理她之後,她又開始拿腳踢椅子,切麗還是忍着不看她。小維多麗亞這時忽然放聲大哭起來,甚至哭得快要吐了。

實驗到此結束,結果證明小維多麗亞也和哈特在過去十個月的實驗中碰到的每個小嬰兒一樣,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戰勝害羞心理

當然,這只是實驗的一個方面,這一系列研究還證明了人們長久以來在腦海裏形成的觀念——人在嬰兒時期只有喜怒悲這幾種基本情緒——是錯誤的,就算在他們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複雜的思維模式。

成年人的嫉妒、害羞、挫折感都能在嬰兒身上找到雛形和根源。例如害羞。雖然醫生們很早就發現15%到20%的嬰兒天生害羞、容易焦慮,可他們並不瞭解爲什麼有些孩子最終能夠克服害羞,有些卻始終擺脫不了。

馬里蘭大學內森·福克斯最近的研究發現,嬰兒期的害羞最早是出於本能。他用腦電圖掃描儀監測一組9個月大的嬰兒的腦部活動。

面對陌生人的問候,那些性格內向的寶寶顯得緊張、焦慮不安,大腦中掌控憂慮、恐懼情緒的區域變得很活躍。

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則會向陌生人伸出手去,腦電圖掃描顯示他們大腦中掌控積極情緒如“愉快”的區域會活躍起來。

在對這些孩子進行15年跟蹤研究後,福克斯發現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在嬰兒期的害羞情緒是否延續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那些被父母過分保護、或者得不到父母鼓勵克服害羞以及焦慮情緒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仍然害羞、容易焦慮。

而那些擁有自信、敏感的父母、能夠在父母幫助下從保護殼中走出來的孩子往往能夠克服嬰兒期的害羞與笨拙。

父母需要“傾聽”

這些研究有什麼實際意義?一方面引起父母注意,加強嬰兒早期訓練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兒科醫生和兒童心理學家可以找到一個新的方法認識他們的服務對象——嬰兒了。

一直以來,兒科醫生們通常是通過觀察嬰兒的肢體動作來判斷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髮育情況,如今醫生們更加關注嬰兒的情緒變化。

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和新發現,對父母有些什麼提示呢?那就是,寶寶雖小,但他迫切渴望與你互動、一對一的相處以及眼神的交流。

作爲父母,你無需用益智玩具和海報塞滿嬰兒房,因爲一個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情感交流是從他們最早和父母的互動開始的:他第一次凝視你的目光,他第一次用微笑迴應你給予他的微笑……

其實孩子無時不在跟你“講話”,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去“傾聽”。

與生俱來的同情心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最近進行的實驗是,把一個嬰兒放在另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寶寶旁邊,通常的結果是,兩個寶寶都會大哭起來。

但當研究人員用小寶寶自己的哭泣聲錄下來再播放給他聽的時候,小寶寶卻很少跟着哭了。

6個月大的時候,他通常不會跟着別人哭了,反而是衝着哭泣的小夥伴做鬼臉。13個月到15個月的時候,他就會開始主動去安撫哭泣的小夥伴了,甚至還找來媽媽幫忙。

發現: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種自然形成的同情心,能從其他人的情緒中形成共鳴。只是這種同情心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退。

敏銳的“小觀察家”

針對嬰兒的識別能力,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家查爾斯·納爾遜作了相關實驗。他給6個月大的嬰兒看一組黑猩猩照片,其中的猩猩並非同一只。

讓他驚訝的是,每換一張照片,小寶寶都同樣看得津津有味,“他們看得出每隻猩猩長得不一樣。”成人可以嗎?當然不行。

事實上,9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看不出來了。“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對人的識別能力大大提高。”

發現:研究人員認爲,嬰兒從10到11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學習觀察。觀察能力和情緒識別能力的養成,對改善嬰兒早期情緒紊亂徵兆、如孤獨症有很大的幫助。

牙牙學語不只是模仿

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古德斯泰因教授的實驗是,在兩組8個月大的嬰兒中,第一組的媽媽們被要求對小寶寶的咿呀兒語立刻做出反應,對他們微笑、進行愛撫。

第二組的父母親則被要求不經意地微笑,並不刻意迴應小寶寶發出的某一聲音。結果,第一組的寶寶們很快就掌握了更多的發音,遠遠超過第二組。

發現:父母對嬰兒牙牙學語給予關注和迴應對他們學習語言至關重要。這會激發他們去嘗試更多不同的發音,因爲小寶寶總是在不斷地努力以期得到更多關注和迴應。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第2張

學習外語的天才?

華盛頓大學語言與聽覺科學系教授帕特麗夏·庫爾對兩組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進行了測試。第一組與講中文的成人呆在一起,玩玩具、說話。經過12次的相處,這一組的寶寶們學會了識別中文語音。

而另外一組只與英語接觸的嬰兒則無法識別母語之外的另一種語音。同樣的實驗用錄像帶播放中文課程取代成人說話,小寶寶們便什麼也學不到了。

發現:嬰兒學習外語能力非凡,但缺少了感情聯絡,錄音機播放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無異於吸塵器發出的噪音。小人學大人,纔是寶寶學習外語的獨家“祕門”。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2

你知道嗎?2個月的寶寶也有社交能力與情感。

爸爸媽媽們不太相信了——這麼小的寶寶,有社交能力?還有情感?不太可能啊?

萌醫生可以準確地告訴爸爸媽媽:這當然是真的,小寶寶生下來就具備社交能力,並且還有表達情感的需求。

不會說話,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的小不點兒,居然和我們大人一樣,需要依賴外界環境來滿足自身的需要。

這就是 社交伴隨的情感活動,或者反過來說, 情感活動伴隨的社交表現。

1、2個月齡的寶寶也有社交

2個月齡的寶寶也是有社交需求的!!

那麼,“社交”的表現是什麼?爲什麼說寶寶的這些表現就是社交或者情感?

仔細的爸爸媽媽們可能會注意到,在2個月齡階段,寶寶時不時地出現自主性的微笑,這就是寶寶向外界“主動”打招呼,尋求一種安全感的表現。

這種自主性的微笑與新生兒期的不自主性微笑是完全不同的,是具有“ 社交性”的。

而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看護人正是可以滿足寶寶需要的可信賴的人。

當寶寶能夠尋求到這樣一個人或者多個人的時候,對寶寶的身心成長都非常有利,爲寶寶逐步建立 “安全依戀”創造了條件。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第3張

“安全依戀”引出的問題是:信任是怎麼產生的?

寶寶最初會通過自己的一些表現所獲得的反饋來獲取信息,也就是信息的反饋過程——當這些信息不斷反覆,寶寶便由此得出判斷,產生信任或不信任。

舉個栗子,當寶寶啼哭的時候,不同的父母或看護人有不同的反應,但不外乎下面這幾種:

抱起來,搖一搖,安慰寶寶;

又哭了!再安慰一下;

爲什麼哭?努力找到哭的原因(但不是寶寶的每一次啼哭都能找到原因)。

所以,在對待“啼哭”這樣一個事件的反饋閉環中,所產生的結果取決於父母與照顧人對啼哭的反應:這一次可能懂了(如:尿布溼了、餓了),但下次卻不一定能準確判斷。

母親與寶寶相處密切、配合好、多互動,寶寶的哭鬧就會比較少。

出生後6周齡,是寶寶哭鬧最多的時期,健康的嬰兒每天哭鬧時間可達3小時,到3月齡時才減少爲1小時甚至更短。

但我們觀察到,寶寶哭鬧的多少、時間的長短與照顧者的反應密切相關。

2、重視情緒與情感的反應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第4張

任何的情感經歷都會在寶寶的一生中留下痕跡,如果你認爲兩個月的寶寶哭鬧可以不管他(她),那就大錯特錯了。

情感經歷會對寶寶的“個性”形成產生影響。

寶寶的性格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自身的個性氣質,也與父母的反應和之前形成的閉環信息密切相關。

個性氣質(遺傳)很急的寶寶,遇上不通情理不搭理哭鬧的父母(粗心父母),寶寶哭鬧更劇,如此反覆,對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

性子溫和的'寶寶,遇上性子急的父母,發生反應上的“不和諧”,也會產生相應的後果。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第5張

不同的餵養習慣導致不同的反應:

飢餓會增加緊張感,當飢餓使緊張達到高峯,寶寶就會啼哭,在給予餵養後這種緊張感纔會消失。

按需餵養使得寶寶不斷經歷 “緊張—父母來到—飢餓緩解”這樣一個關聯過程,大多數寶寶會很快適應這樣一個固定的飢餓循環模式。

相反地,如果父母僅考慮自己的方便來安排餵養,忽略寶寶發出的飢餓信號,或沒有固定的餵養時間,那麼餵養就不會成爲減輕緊張感的愉快體驗。

有不良體驗的寶寶,表現爲易激惹、生理失調(吐奶、腹瀉、體重增長緩慢),最後還可能轉化爲行爲問題。

所以呀,積極與寶寶互動並找到寶寶成長的規律和興趣點,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刻的意義!!

3、父母要儘早與寶寶建立良好互動

寶寶是否能在3個月左右建立進食和睡眠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父母與寶寶之間的互動是否已經協調,或者互動的過程感覺良好,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餵養的有效性和成功。

這種餵養有效性的建立,表明父母與寶寶在進食行爲上的默契。

這一點,是促使寶寶行爲發育進入正常狀態的重要初始階段,是父母與寶寶雙方互動的成功。

大量的案例表明, 如果父母能夠科學地、順應自然地積極與寶寶互動,寶寶就能夠較早建立進食和睡眠的規律。

這種規律有助於寶寶健康地生長髮育,也減輕了父母對進食與睡眠的擔心、焦慮。有規律地進食和睡眠,能夠極大地促進寶寶良好情緒的發展。

但有很多因素可能會阻礙寶寶建立進食與睡眠的良性循環。常見的有:腸痙攣、嘔吐、腹瀉;某些特殊情況(如維生素D和鈣缺乏引起的肌肉抽搐);或因家庭衝突如父母爭吵不和減少了對寶寶的關心等。

這些因素都可能推遲甚至阻礙這一良好循環的建立。

疾病要儘早得到醫生的診治,而家庭的衝突要儘量避免,如果發生,也儘量不要影響到寶寶,這需要父母的理智。

4、2月齡寶寶社交與情感發展重要觀察點

出現社交性微笑(又叫社會性微笑、自主性微笑)。

大約從出生後第5周始,寶寶就對人的聲音、面孔開始有特別的反應,大人的聲音、面孔特別容易引起嬰兒的微笑,這就是社交性微笑的出現。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此階段的寶寶,當聽到父母的聲音、或看見父母對着他點頭,就會表現出特別高興的樣子,微笑時十分活躍、眼睛明亮。

一般在第8周時,如果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停留一段時間,寶寶會對着爸爸媽媽的臉發出持久的微笑。

喜歡與熟悉的人玩耍(即逗玩)。

當照護寶寶的人與他(她)玩耍時,或者逗他(她)時,寶寶顯得很愉悅。

小小嬰兒也有成人情感 第6張

出現似有非有的“模仿”表情和動作。

12~30天的新生寶寶已經具備了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

在寶寶面前儘可能地慢慢伸出舌頭,每20秒鐘一次,重複6~8次後停止。寶寶常會看着爸爸媽媽的臉,在嘴裏移動自己的舌頭,有些寶寶甚至也能將舌頭伸向嘴外。

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模仿”,真正的模仿表情伴隨着嬰兒情緒社會化而出現並發展。此時,表情的模仿才由無意識轉向有意識的模仿。大約要到8個月左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