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

本文已影響1.35W人 

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智力的遺傳性不可改變,孩子的壓力可能來源於父母的高要求,對於成長問題更有利於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們和孩子都不能忽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以下是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方法。

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

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1

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歌德曾經說過:“在我的漫長的一生中,我確實做了很多工作,獲得了我可以自豪的成就。但是,說句實話,我有什麼要歸功於我自己的呢?我只不過有一種能力和志願,去看去聽,去區分和選擇,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於所見所聞,然後以適當的技巧把它再現出來,如此而已。

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我要做的事,不過是伸手去收制旁人稱我播種的莊稼而已。’被列寧譽爲自然科學的“大革新家”愛因斯坦也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着別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盤來報償我所領受了和至今還在領受着的東西。”這就是說,作爲具有社會性的人,他的一切成就、利益和發展都是以集體爲基礎的。脫離了社會,脫離了集體,任憑你有什麼天才,也只能一事無成。其實,在集體的和諧的創造性勞動中,集體並不抑制人才個性特徵的發揮,而是相互補充,共同提高的。特別在我們這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爲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集體主義精神應該是我們各類人才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

幼兒時期,是奠定人的道德品質雛型的時期。同時,也是進行集體主義精神啓蒙教育的良好時機。這是爲人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使孩子從小就具有集體主義精神,並不是靠簡單的說教就能湊效的。重要的是,要造成一種環境,一種氣氛,使孩子經常接觸染體的事情,使他們的腳懷越來越寬廣。

首先,要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實際也是一個小小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父母決不能因爲孩子小而把他放在不應有的位裏上。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家庭如果喪失了集體的特性,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喪失它在進行教育和幸福方面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生活中,父母應該事事處處使孩子懂得,在家庭這個集體中,無論哪一個成員,都既有享受的權利,又有盡義務的責任,不允許只顧自己而無視別人。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關心體貼自己的爺爺、奶奶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然後進一步啓發孩子把關心、同情的範圍擴大到周圍的人。使其逐漸明白,不能只享受大人的關懷、照顧,面且也有義務去關心、照顧別人。如果從小把孩子捧到不適當的位置,久而久之,不僅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集體意識,反而還會滋長唯我是從的自私、高傲的心理。

其次,父母要給孩子做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的好樣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有其決定意義的。因此,作爲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用自已模範的行動去影響感化孩子。例如,家庭成員每天看報紙,聽廣播,關心集體和國家大事,孩子就容易養成關心集體的習慣。如果父母不關心集體,一事當前先考慮自己,甚至損公肥私,那勢必影響孩子集體意識的養成。古人說:“正人先正己”,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要勉勵孩子爲集體多做好事。集體主義精神,只有在爲集體的勞動中逐步樹立起來。列寧說:“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能力都貢獻給公共事業。這就是共產主義教育的實質。只有在這樣工作過程中,青年男女才能培養成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爲了使孩子樹立集體主義精神,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積極爲集休的事情出力。當然,日常生活中,孩子有時也爲集體做些好事,但往往是不自覺的,並不鞏固,即使做的是件好事,思想也不一定明確。因此,家長對孩子所傲的好李,應及時予以表揚,並勉勵他繼續做。例如,孩子把家中的玩具帶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應予以鼓勵,並告訴他,好孩子應事事處處想到別人。今後還應爲集體做好事,比如做值日,給花草澆水,打掃室內外衛生等等。

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集體主義精神2

當時,學校還是二層的木結構建築,只是稍微用些鋼筋做加固。每班約有60個學生。老師把學生分成約8人一組,分組授課。

雖然只有一個老師,但並沒有造成學習上的不便。可能是因爲老師十分擅長和學生們交朋友的關係。

令人影響深刻的是,即便考試得了滿分,家校聯繫本e上也得不到滿分5分。因爲就算自己的得分是100分,8人小組的平均得分只有40分的話,總評分就是70分左右了。爲了提高自己這組的平均分,小組裏成績好的孩子會主動幫助學習不得法的.孩子。

幼年時的這種經驗使我萌生了“相互鼓勵相互關心”的同伴式教育理念。

讓學習好的孩子看到學習不得法的孩子的困難,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同伴間互相幫助。

因此,在Buddy幼兒園,單槓卷身上雖然是個人項目,但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會做,所有的孩子都會爲他加油鼓勁。

從前,一家想要報道幼兒園的雜誌來採訪時,記者曾這樣問孩子:“爲什麼要替其他人加油呢?”那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因爲有根透明的絲帶把我們連在一起呀。”強者應該幫助弱者。當今社會中,正是由於捨棄這個基本的道理,才導致等級差別和各種不良的影響。如果能把這個做人的道理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我將倍感欣慰。

現今社會物質日益豐富,在家中幫忙、兄弟姐妹之間分擔家務的機會日益越少。家裏人幾乎很少看見父親辛勤工作的樣子。即便是在學校,負責掃除值日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如今大多學校都把清潔工作委託給專業人員來做。

實際上,孩子能給朋友、老師和家長做幫手的場合也日益減少。因此,在Buddy幼兒園,我們鼓勵大班孩子見到小小班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就積極出手幫忙。

比方說,課外活動時會包含孩子關心幫助他人的內容,讓最年長的大班和最年幼的小小班孩子們手拉手一起跑步。

遇到那些對未滿兩歲到三歲的小小班孩子來說很高的臺階,要是勉強跟着大班孩子很容易跌倒。這就需要大班孩子多爲小小班的弟弟妹妹們考慮,放慢自己的腳步,帶着他們小心地上臺階。這其中,還有大班孩子揹着小小班的孩子上臺階的。

懂得體恤照顧低年級的孩子,自然也就萌生了對他人的關懷之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