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瞭解孩子

本文已影響1.16W人 

怎樣瞭解孩子,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急着處罰,未來的發展是現在的每一步累積起來的,家長們應當抓住每一個可以教育好孩子的機會。怎樣瞭解孩子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怎樣瞭解孩子

怎樣瞭解孩子1

瞭解學生,究竟瞭解學生的哪些情況呢?結合蘇翁所說,我覺得:

一要了解學生生長的家庭環境,特別是要了解家長的處事方式與原則;

二是瞭解學生的健康狀況與性格氣質,特別是要了解學生在遇到困難是所表現的性格特點;

三是瞭解學生過去所接受的教育方法,特別是要了解曾經教過他的老師,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的教育方式;

四是瞭解學生對未來的設想,特別是要了解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希冀。要讓學生真實的展現在老師面前。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那麼,如何來了解孩子的這一切呢?作爲一名學科老師,應該一般通過以下途徑來了解:

一是經常與班主任交流孩子的情況。班主任與孩子呆的時間長,對每個孩子的秉性脾氣了解比較透徹,因此,從班主任那裏我們初步把握每個孩子的基本情況。

二是利用家長會、電話聯繫等方式與孩子家長交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優勢弱點比較清楚,你可以從中看到學校之外的孩子的另一面。同時,這樣的交流也便於你認識孩子生活的家庭環境與家庭教育現狀。

三是課間經常與孩子“閒話家常”。可別小看這課間、活動時的閒聊,這個時刻學生心情比較放鬆,話匣子容易打開,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你對孩子的瞭解會更深入,同時也會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四是通過“每日一句”這種形式交流。自五年級起,根據學生語文、尤其是寫作比較差的`情況開始寫“每日一句”後,它就成了我與孩子交流的平臺。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在這裏呈現,有什麼心裏話也願意在這裏述說,我也總是根據他們的需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勸慰,由此,師生間變得更親密無間。

五是通過QQ等現代技術與孩子、或家長交流。現在的學生都走在時代前面,電腦、網絡對於他們來說毫不陌生。因此,我將自己的QQ號告訴他們,並在班裏建了個QQ羣,有時間便與他們聊聊,在這裏我們成了平等的朋友,相互取長補短,委實收益不小。有時家長也參與其中,大家一起探討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時,我在焦小的“陽光同學錄”裏註冊了一個名字,閒時,也潛到班級論壇裏與孩子們討論討論,傾聽傾聽他們的心聲。

當然,瞭解孩子的途徑還有很多,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真正用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我想,我們一定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這樣,纔有利於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思想與工作思路,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他們所想,樂他們所樂,做孩子真正喜歡的老師!

怎樣瞭解孩子2

對策一:用擬人化的方法來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問題”

孩子是好奇的。從2歲末期開始,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平難以理解的,但是對孩子的提問我們又不能不回答,否則寶寶提問的次數就會減少,甚至會使他對事物失去應有的好奇心。

對於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心理特點,採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答。

問題1:“月亮爲什麼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歡你,所以跟着你走。”這樣的回答,總比你對孩子說“你還太小,爸爸告訴你,你也不懂”更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問題2:“魚爲什麼會有魚鱗?”

“就像你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一樣,魚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的游泳衣。”

問題3:“太陽爲什麼會落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上回答,或者是用動力學原理來科學準確地回答孩子的上述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一到晚上,動物們回家睡覺了,太陽公公也到山的那邊去睡覺了。”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應的心理滿足。

對策二:培養寶寶的愛心與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

提醒:

平時不要給孩子講有恐怖情節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視節目。因爲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受泛靈心理影響,它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他們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裏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故事情節或形象和現實生活混淆,對恐怖的畫面內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爲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視節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產生不該有的恐懼心理,有時甚至還會產生幻覺。因此,我們除了在語言、圖畫等方面應刪除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被傷害的內容外,還應儘量避免讓孩子看帶有恐怖鏡頭的影視節目。這樣將有益於發展孩子勇敢、大膽、無畏的品質,進而有益於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注意:

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爲其行爲的過錯推卸責任。現實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條絆倒,帶孩子的成人往往會一邊撫慰孩子,一邊指使孩子或幫孩子去“打”或“罵”那將其絆倒的木條。由於受泛靈心理的影響,一般的孩子都會在“懲罰”木條而獲得“報仇”後,逐漸恢復內心的平衡。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爲這等於爲孩子推卸責任,這不利於他們責任感的形成。

專家認爲在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爲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家長應當有所瞭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