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

本文已影響2.83W人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比較小的寶寶就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爲大家分享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1

1、低聲教育讓子女覺得父母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的認真聽父母對這件事的想法。相反,一遇到事,父母就開始破口大罵,反而嚇到孩子,還會讓孩子內心受挫,從而怨恨父母,進行反抗,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比如離家出走等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就違背了原本的初衷,最後得出的結果也適得其反,全家人都會陷入難過的境地。

2、父母低聲教育子女可以讓他們放下防備,沒有牴觸的情緒,願意將父母作爲朋友一樣好好傾訴自己的困難及想法,溝通順暢了,整件事就更容易變好了。

3、父母溫柔也容易感染自己,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更加好,做事慢條斯理,不容易出錯。相反暴躁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暴躁的孩子,一家人都暴躁可想家庭氛圍是什麼樣的。

那麼如何進行低聲教育呢?

1、不要孩子一進門就開始教育,而是請孩子坐下來,讓孩子有回家的溫暖,之後再循序漸進的展開話題。如果孩子一進門,家長就掐着腰,指着鼻子大罵,孩子還會敢回家嗎?你們的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遠。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

2、遇到事請家長要冷靜。比如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要學會接受,是不是孩子貪玩了?是不是自己沒有好好的關注孩子,整天忙工作忽略了孩子,是否要在假期給孩子找個補課班等等。家長冷靜下來了,再跟孩子說這件事,比如你的成績不理想,我們應該更加加把勁,我們將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進步等等。有效的溝通會讓孩子覺得爸媽說的很有道理,爲什麼別人成績比我好,我是不是應該有上進心、自尊心超越自己,超越別人等等,孩子自己就會變得想改變、想進步了。

3、要時刻保持素質。很多家長活得特別浮躁,工作不順利了就容易把氣撒到孩子身上,甚至罵髒字。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素質這麼差也容易影響到孩子,還容易讓孩子瞧不起父母,孩子瞧不起你,你不能以身作則,你教育子女自然就沒有說服力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時刻保持素質,再生氣也不能說髒話。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2

童言無忌,多數時候歡樂多

“媽媽,媽媽,電視裏的叔叔阿姨在牀上打架嗎?”

“沒有,他們是在做運動。”閨蜜小喬紅着臉握着遙控器立刻換臺,她也不知道這個熊孩子是什麼時候跑到客廳的。

“原來是這樣,媽媽,你和爸爸也經常做運動嗎?”

“對啊,勤做運動,有利於身心健康,小光白天也要多出門散步、跑步,這樣身體纔會健康成長哦!”

“這樣啊……”

“哎,小光你脫衣服幹嘛?多冷啊?”小喬當場愣在原地,抓起地上的毛衫就給孩子披上。

“可是……我昨晚偷偷在門前瞄着,爸爸和媽媽做運動時也沒穿衣服啊。”

聽見小喬的抱怨,兜媽嘴裏的鹽汽水立刻噴了出來,不過馬上故意板着臉,取笑道:“妹妹,下次做運動要穿衣服啊!”

0-6歲,在心理學上,孩子正處於嬰幼兒期,他們的思維模式停留在具體形象程度。顧名思義,這種時期,孩子的思維材料主要是具體形象或表象,就是眼前的畫面。

就像小光腦中的思維材料就是父母脫掉衣服在牀上運動,他的首要材料是父母脫掉衣服,其次是做的事——運動。

嬰幼兒期,孩子的思維只會停留在此,邏輯思維只是萌芽,並不會考慮事件背後代表的真正意義。

正因如此,孩子在嬰幼兒期說的話,很多時候會給我們帶來歡聲笑語,而我們也把這些話叫做“童言無忌”。

雖說小孩的思維只停留在具體形象程度,但正因如此,他們的腦回路總是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歡聲笑語。

童言並非無忌,也可能釀成慘禍

但是!隨着現代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孩子要比以前的孩子更早地接受新事物,而其中某些新事物所來的影響,讓孩子們說出來的話,細思極恐!

前些年就有一個家庭發生了這樣的慘劇。

小強(化名)非常喜歡看動畫劇《熊出沒》,劇中有一個片段就描寫熊大熊二攀巖。

小強當時就興奮地問自己的媽媽,“媽媽,我做一根繩子是不是也可以攀巖?”

後者只是笑着點點頭,沒有過多的詢問孩子的想法。

之後,慘案就發生了。

七歲的小強偷偷的拼接了一條繩子,從陽臺順延下去,自己卻失足從七樓跌至二樓陽臺,經醫院搶救三天後,不治身亡。

同樣是“童言無忌”,可是給家長帶來的卻是兩種不同的結果。

我做一根繩子是不是也可以攀巖?這是小強看動畫片思考出來的問題。這說明,此時此刻,他對攀巖有着強烈的興趣,並且還有着實踐的慾望。

這意味着,他說出來的,可能並不是玩笑話。

可是,小強的媽媽沒有意識到孩子話中的含義,只以爲這是孩子的玩笑話,或者隨口一說。

如果小強媽媽換種思路,這樣回答:“沒錯哦,那樣的話小強也可以攀巖,不過攀巖是一種很危險的運動,現在小強年齡太小,不可以嘗試,等你長大了,媽媽帶你去玩,好不好?”

小強生前話中的救命稻草,媽媽並沒有抓到,童顏並非無忌,家長有時候不重視,也會釀成慘案。

雖說童言無忌,但孩子的表達方式很重要

小婷兇狠地盯着牀上的黑貓,咬牙切齒道:“媽媽,我想要殺死這隻貓。”

兜媽的表妹是一個重組家庭,她的女兒小婷才7歲,由於家庭動盪,女兒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親情溫暖。

表妹也覺得自己做母親不夠好,就買了一隻黑貓,想讓它替代自己,多陪陪女兒。

可是,有一天表妹回家,躺在牀上時,就看見小婷臉色冷漠地走到牀邊,眼神兇狠地看着黑貓,一字一字道,“媽媽,我想要殺死這隻貓。”

小孩說的話,大部分家長都會覺得是“童言無忌”,不會當真。但是,表妹是個聰明人。她立刻就蹲下來,詢問小婷爲什麼想要殺死貓咪。

後來才知道,這隻貓咪正處在發情期,總是喜歡亂咬亂叫,表妹把黑貓送走後,覺得女兒還是應該由自己來陪。

一個月後,小婷變得開朗了許多,表妹重新買了一隻黑貓,這次小婷跟它親近了起來。

聽到這裏,兜媽胸口懸起來的'石頭才悄然落下。殊不知,如果表妹覺得小婷只是說的玩笑話,或者簡單批評幾句,後果會變成什麼樣。

大概,小婷真的會殺死那隻貓吧?

小孩說的話,的確可以當做“童言無忌”,但是身爲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說話時的表情、神態和語氣,也就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小婷的表達方式:語氣深沉、表情冷漠、神態非常認真,這時候,如果家長不找出孩子這樣說話的真實原因,或者覺得她說的是玩笑話,那麼對小婷未來的身心發展是絕對沒有好處。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 第2張

童言無忌,家長不能放鬆警惕

兜媽領着小小兜去商場購物,商場外圍正好聚集着一羣coser,小小兜當時就指着其中一位穿着JK制服的女生道。

“這個女孩穿着的裙子好醜啊。”

小小兜說話的聲音非常大,那位女生都聽到了,兜媽只好歉意的朝她點點頭,立刻帶着孩子回家,進行了一頓“審美與禮貌”教育。

兜媽的同事知道後,說兜媽小題大做,“童言無忌,那麼認真幹嗎?當場簡單說說就好了。”

真的是童言無忌嗎?小小兜的聲音非常大,說出來的語氣咄咄逼人,可見這是小小兜的心聲,他並沒有撒謊。

家長若是把孩子說出來的話,都用童言無忌搪塞過去,那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沒有好處。

有些話可以當做童言無忌,一笑而過。但有些話,家長千萬不能放鬆警惕,要麼毀掉的是孩子的未來,要麼毀掉的就是孩子的生命。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3

什麼是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大多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這也是作爲管理者必備的一項素質要求。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管理就是我們的溝通目標,而有效溝通就是必備的素質之一。溝通不善,會出現交流障礙,造成誤會和曲解,有效溝通是孩子和家長雙方語言和情感交流的橋樑,幫助你雙贏解決問題衝突,輕鬆實現目標方式。

在講家長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的方法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着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衆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着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着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爲甚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現場的剛纔還笑的東倒西歪的觀衆,此時都沉默了,因爲他們這個時候才真正的聽懂了孩子的話。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聽話不要聽一半;

2、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後,就能夠了解,有效溝通的第一技巧:善意的聆聽

你是否誠心交流,並且是否能夠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並進行有效表達,不僅包括理解孩子的處境、思想狀態、同時包括維護孩子的自尊,加強孩子的自信,再請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聆聽期間,雙方應相互正視,相互傾聽,神情專注。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更不要漫不經心的對待,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尖酸刻薄的評價,這些都不是好的傾聽表現,

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纔是父母對於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時,可以聽懂他話裏的意思,並且能夠心領神會,同時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迴應,表示你掌握了傾聽的要領,那麼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有效溝通第二大技巧:良好的情緒

作爲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爲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如果你經常說:“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被指責的感覺,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也許還會讓孩子反脣相譏:“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或“你難過可不干我的事”。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辦法負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因爲你這個時候的狀態是不適合進行良好溝通的。

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着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如果爸爸把在單位裏的不公待遇的情緒帶到語言中;如果媽媽把在家庭中的疲憊感或者對配偶的不滿帶到語言中;這都是你們自己的情緒問題,你的言語中的破壞性情緒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孩子只是聽見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要麼是心裏不服激起強烈反抗,爆發親子矛盾;要麼是照單全收無限懊惱,減低對自己的評價。

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因爲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着實的着急,恨鐵不成鋼就會出現焦慮情緒。焦慮的情緒會傳染,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以專注於自己的發展。

欲速則不達,人處於焦慮狀態中,不要說發揮潛能,往往連原有的能力都無法正常發揮。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常常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好父母最要緊的功課。

有效溝通第三大技巧:準確的表達

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小事例,你們就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準確表達有多重要了。

小強的媽媽對他說:“你可真懶,你這是什麼學習態度呀?”。這樣說小強會摸不着頭腦,心裏還會犯嘀咕:我又犯什麼錯誤了?

但如果如果媽媽換種方式來表達:“小強,最近三天,你連續三次作業都寫到10點了,可以說下爲什麼嗎?”這樣你要表達的意思就具體清楚了,小強就知道是講什麼事,知道你需要跟他溝通的是寫作業慢的原因。

同樣,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小強,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小強,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小強,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小強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有效溝通第四大技巧:巧妙的說話

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洗碗。如果你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這種命令性的言語總是讓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樣的意思換一成巧妙的表達:“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餓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麼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爲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句話的意思讓人聽起來就變成“你說的沒有道理”。

如果把“但是”換成“也”,這麼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我這裏也有一個很好的主意,不妨我們再討論討論?”。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就舒服多了呢?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們作爲父母首先要學會這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輕鬆和愉快,而不是出現了不滿或者牴觸的情緒。

教育娃娃的說話方式 第3張

有效溝通第五大技巧:真誠的讚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讚美,卻不喜歡讚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甲乙兩個獵人,有一天他們都打了兩隻野兔回家。

甲的妻子看見甲後冷冷的說:“就打到兩隻嗎?”。甲聽了心理埋怨到:“你以爲很容易打到嗎?”。第二天甲照常去打獵,但這次他故意兩手空空回家,讓妻子覺得打獵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乙的妻子看見乙帶回兩個兔子,驚訝的說:“哇,你竟然打了兩隻?”,乙聽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說:“兩隻算什麼!”。第二天,乙也照常去打獵,這次乙卻帶回了四隻兔子。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讚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家長會習慣性的誇讚:“寶寶你真棒!”那麼孩子聽多了這樣不走心的誇獎,其實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

如果小明和小蘭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小明看到小蘭哭了,就把玩具讓給了她,這個時候你一句誇獎:“你真棒”,可是沒辦法撫慰孩子的內心的。不如說:寶貝,你能夠跟妹妹分享玩具,你很爲他人着想,真是個好哥哥(具體,讚美孩子的

品質,讓孩子明白自己被誇獎的意義,這才更真誠)。

很多年幼的寶寶都喜歡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總是馬上批評,說

"這樣可不好,不要這樣做。”他就會很生氣,也並沒有改變行爲的意願。如果你

試着說:“我家寶寶最懂事了,知道筷子是不可以扔在地上的。”那麼你多觀察下,是不是他會順着你的意思,就真的不再扔筷子了。

這就是所謂批評什麼得到什麼,而讚美什麼得到什麼。好的讚美開始於細節,有細節說明你用心,仔細,真正地關注孩子。所以,爸爸媽媽要在讚美孩子的時候多放一份用心和真誠在裏面。

以上五個技巧,就是我今天要教給大家的。希望在生活中家長們巧妙的去運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的孩子無論是在年幼的時候,還是在進入青春期後都能願意跟我們交流,把自己的心裏話對你說出來,成長爲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