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

本文已影響2.41W人 

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喜歡遊玩的人一定去過不少地方,欣賞過很多美麗的景色,這些景色會被人們用文章記錄下來,讓人們身臨其境的感覺,下面小編分享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

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1

初夏,作協會員相約五龍山。自南官莊出發,客車沿盤曲山路蜿蜒前行,兩側梯田、民房依山取勢而建,錯落有致,互不遮掩。紅的屋頂、綠白相間的梯田、赭色的土石與藍天相互映襯,構成巨幅彩色畫卷,向前延展,如聚如怒、變幻莫測。層層樹木、疊疊梯田、道道山巒向後方疾馳,斑駁光影攜掣起的山風涌向車窗,催人振奮,不知不覺,客車抵達五龍山。

近觀山門,簡約而不失陽剛之氣。山門爲三間四柱結構,規正、嚴謹、高大。紅橙琉璃瓦檐頂,檐屋主體爲二重結構,左右毗鄰屋舍結構一致,形成向左右延伸的“三重”結構,宛若伏龍翻身,蓄一飛沖天之勢。廊檐上挑,邊角線上布排麒麟瑞獸;彩繪以藍綠爲主、簡潔明快。主體橙色與藍天對比強烈,中間橫樑楷書“五龍山”三個鎏金大字,更顯莊嚴。

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

“荊棘鉤掛征戰袍,唐王世民此山行;疙瘩湯旺民間傳,孟姜神女淚有情”。五龍山原名唐王山(又名湯旺山),山系由麒麟峯、南天門山、雄鷹峯、兵營山、唐王山五山組成,其勢南高北低,如巨龍昂首騰飛而得名“五龍山”。進入山門,影壁上是瀝粉“五龍山”壁畫,五金龍騰雲駕霧,盤旋山頂。

沿硬化路向北走,是一緩坡,北向登山,可至麒麟峯。陡峭盤曲處,“奇山妙水”石坊隱隱可見。草叢葳蕤、黃菊旋花,夏風徐徐、綠樹森森。北上山高路遠,我與其他同伴沿岔口南下。

向南爲平坦山谷,西對山門。谷底有幾處人工池塘,有泉水滲入,常年不涸,水黛蓄膏渟,波平如鏡,綠樹陰濃、倒映池中,渾如綠玉。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五“龍”山之水有“龍”,妙水也!環湖東南而行,兩邊山石裸露,灌木擁翠,根如虯龍,盤石縫間。樹下雜草夾道,陡峭難行。極目北望,綠樹簇擁下,一巖壁紅漆“佛”字。佛,覺者。季羨林說:知道,就是“大覺”,就是“佛”。“道”即宇宙萬物運行之規律。參禪悟道、修身養性,五龍山俱佳。佛緣於此,遂拍照紀行。

沿山路南行,蒼巖突兀,陡峭難登,藤蘿松柏散點其間。拾階路險,身須前傾。行於人跡罕至處,方能盡探險之興、盡享探險之妙、得人之未得。雖險,卻是一步一景,別有天地!

北望麒麟峯,磐石猶如棲鳳臥於松下。松樹枝幹粗壯遒勁,盤扭蒼空。盡釋“橫看成嶺側成峯”之妙。《莊子秋水》雲:“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鵷雛即鳳凰。相傳“梧桐乃古之嘉木,鳳凰非梧桐不棲,非梧實不食”。誠如是,鳳棲鬆旁,何也?“鳳臥古鬆”更增五龍山之神祕。而“棲鳳”石形,景點中尚無記載,五龍山“石”之奇可見一斑。

五龍山主峯“南天門”山勢挺拔,怪石林立,兼幽洞、清泉和奇鬆,爲五龍山“四絕”,億萬年之造化成就了鷹嘴石、燕子石、羅漢石、南海一柱、神龜望月、天公試刀石、仙人指路、老人谷、恐龍石、大象石諸多景觀,令人浮想聯翩,由衷慨嘆大自然之神力。

樹林陰翳處,巨石形如黿鼉,伏于山巔。王安石《金山寺》詩:“扣欄出黿鼉,幽姿可時睹。”周穆王出師東征至九江,曾捕黿等巨型爬行動物填河架橋,留下了“黿鼉爲樑”的成語故事。彼觀爲“神龜望月”,我看是“神龜問天”,可是《西遊記》所記通天河之神龜問天、邀功求封?

山腰小憩,注目西南,屋宇樓閣皆依山取勢而建,重檐疊瓦、雕樑畫棟,巍峨莊嚴。環視四周,亭廊屋宇,錯落有致,一步一景,深藏奇秀。造化鍾神秀,身成畫中人。

遠眺鷹嘴峯,崖高數十丈,鷹嘴凸兀,俯視寰宇,凝聚千鈞力,有凌空起飛之勢。崖上鐵索生寒,登上鷹嘴峯,壯酬凌雲志。下次有幸,必會親自體驗。遠望“攀福巖”,巉巖兀立,色呈黃褐,凹凸不平,四周綠樹掩映,巖下幽洞神祕。桃花洞、仙人洞、麒麟洞、百鴿洞、猿人洞待君探尋。

復南行,過叢林,擇陡坡攀爬,土石悚峭,躓足欲傾。至峯火臺,登高望遠,一覽衆山小。臺上風烈,雖值夏日,令人生寒,不可久居。遙想當年:將士守齊長城之艱;唐王駐守此山,金戈鐵馬、旌旗招展,豪氣干雲之象,何其豪邁!西南而望,太平山巨大風車隨風轉動,風力發電,造福一方。舉目北望,北行一隊已登上麒麟峯,正是:唐王山上憩鳳龍,作協筆會書民生;山披綠玉翻作浪,紅旗烈烈笑穀風。

少傾下山,沿峯火臺向北,壘石散落嶺上,齊長城遺址歷歷可見。不得路,沿原路折返,順峯火臺向西尋原路而下。俯視崖壁,荊針叢生,側足穿行,上山易下山難。

走出山門,門右側一牌上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即把人視爲大自然一員,即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風流人物看今朝,五龍山今日之盛,得益於敬重規律、遵循自然之道,合理開發之功。道法自然,方能建功立業。

此行,雖爲三遊五龍山,但時間有限、奇山妙水,得其一二而述之,以此紀遊。

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2

五龍山記的抒情散文

崇信華亭兩縣交界處,有水庫波光浩淼,映照白雲青山。水庫一邊,依盤曲公路作堤;河對岸,靠巍峨蒼山爲壩。大山逶迤連綿,蒼莽厚重。山坡和緩處,地形開闊坦蕩;山勢險峭處,青石突兀嶙峋。

這處磅礴高峻山脈,喚作五龍山。和周邊低矮黃土饅頭山,形成鮮明比照。五龍山上,在春季,野花發而幽香,百般紅紫鬥芳菲;夏季裏,佳木秀而繁陰,青藤翠蔓拂行衣;秋季裏,漫山紅遍天高遠,無邊落木蕭蕭下;冬季裏,寒天草木黃落盡,千樹萬樹梨花開。

五龍山記的隨筆散文 第2張

今年正月裏,我總覺得自己墮落了。每日裏,總是四處吃酒尋熱鬧,搞的身體發虛,走兩步都兩股戰戰、而熱汗發背沾衣。沒有攪擾時,總想去野外走走,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出點力流點汗,權當鍛鍊和平靜心緒。表面上,我是個老不正經的人,但骨子裏,我不善交際,木訥好靜喜歡獨處,最愛一個人在野外亂走,兩眼茫然身形蕭瑟,像個神經病。這幾天,雨水節氣後,竟落了一場厚雪,天展朗潤,地呈清新。吃過早飯後,我決定一人駕車,去銅城水庫登攀五龍山。

車子停在公路下的水庫堤壩上,東面的五龍山支脈,橫亙在眼前。和溽熱夏季相比,五龍山彷彿瘦了不少。陽光照耀下,白雪刺人眼目,蒼黑的灌木枝丫愈發黑亮,映襯鮮明。戴上墨鏡後,仰視覆蓋着白雪的山脈,光線柔淡緩和了很多、色彩素雅明淨了很多,只有黑白兩色渲染勾勒的、簡單而粗獷的山勢起伏走向之線條及輪廓,給人感覺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沿着臺階上行,向陽處的春雪正在慢慢消融,幾級石階靠中間的白雪,像一坨酥軟的棉花,邊緣豁豁牙牙,露出青黑的臺階,給人一種溼冷而明淨的感覺。向陽處的低矮樹叢下,融化的雪水潤溼土皮,呈現出一種鐵鏽般的溼紅,讓人覺得酥軟又溫暖。

春雪覆蓋的山坳間,不見牛羊和人的蹄腳印,不聞鳥獸聲,偶爾看見清風拂過高大灌木時,白雪紛揚飄灑,倏忽間迎着陽光,幻化出五色光帶,迷離人的視線。白雪覆蓋中的五龍山,明淨素雅而簡單遼闊,像混沌初開時的`世界。

拾階而上,後背發熱,腦門已有薄汗滲出。微風時有時無,空氣清冽純淨,我張大口鼻,收腹擴胸,大肆吐納,覺得內心濁氣,已經排滌一空。進而,夾雜着乾枯蒿草苦澀氣味的乾冷清爽空氣,開始充盈胸腔。腦子裏,也雜念俱無,雪白明靜,體驗出一種物我兩忘、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但倉促間,意念來去無蹤,欲辨卻已忘言。

山溝間背陰處,一座不辨當初色彩的小木拱橋上,雪能淹沒腳踝,深一腳淺一腳走過時,咯吱咯吱的聲音,輕靈純粹,但卻讓人不由的忽然心生寂寞和恐懼,總覺得後面有東西,在尾隨着自己,不緊不慢。但驚起回頭,放眼四顧,空山寂寂,白雪皚皚。頭頂暖陽把自己的'影子,拉長變短,鋪射到層疊向上的臺階上、和夾道頂着縷縷雪痕的灌木枝條間。

這是一處山腰上的開闊地,被硬化的小道一分爲二。後面緊靠蒼莽山峯,前面跌宕延伸,直到十來米處形成錯落平臺。夏季登山時,那幾樹黃刺玫花,開得正妖豔,蜂蝶翻飛鬧嚷。以往登山時,常在這個向陽而平坦的開闊地坐着吸菸休息,當時,我腦子裏的念頭,竟然一直是:我如果很有錢,就在這裏修幾間木屋,闢一塊菜園,遠離塵世喧囂。忙時種菜澆園,閒暇之餘,就躺在樹蔭灌木下,或看書或發呆。睏乏了,就聞着青草香倒頭酣睡;或者手倦拋書,四處走走,看屋後山青草茂,看山下水庫綠波盪漾……

在下一道緩坡,然後攀登一段陡峭而漫長的臺階,就能來到五龍山的最頂峯。由於幾年前修築上山小道,眼前山巔往下的磨針洞,被劈去了前半個石壁,只剩下一個淺淺小小的石窩。

山脊往下突出的平臺上,相傳是爲五條神龍採藥救治的藥王洞,但現已無處可覓。前方山嘴平地上,只能看見被山民用巨大條石壘建出一方正平臺,其中有一塊青石被磨礪光滑,表面鐫刻着“大明萬曆年”的字樣。平臺前後,縱向排列着幾棵野樹,樹身瘦硬,七扭八歪枝椏虯張,好像一直不知是樹皮脫落還是根本不生樹皮,總露着光滑堅硬的褐色骨骼。秋天,那些樹木手掌大的黃葉,在地下零落一層。枝頭結的果子,大似橄欖,肉皮紫褐,遍佈白色絨毛。我不知道這種樹的名字,更不知道這種果子的屬性,幾次想嘗吃,但怕中毒不治,最終作罷。

終於登上山頂,風變得堅硬,臉頰的汗珠,一下子被吹乾。我裹緊衣領,走到樹木簇擁下的一個凹地平臺裏。據說很早之前,這裏有一座廟宇。但現如今,建築全無,只留一堆殘磚和條石。石碑仆倒於地,半截深埋黃土,碑面已不辯字跡。一塊薄石板,被人用條石支起爲幾,兩邊擺放青石條爲凳,供遊人小憩。兩塊豎立而起的大石條上,擱放着兩塊粗笨的青黑石雕,我猜可能是當時廟宇屋脊上的裝飾吧,線條粗獷又流暢,形象拙樸而靈動。

山頂的那塊巨石,被白雪覆蓋,消融的雪水順着紋路和褶皺,緩緩流淌出黝黑的痕跡。這塊巨石,是五龍山山頂的最高處,形似鷹嘴,凌空突出於峭壁之外。可以攀援草木,小心翼翼的順着石縫罅隙,攀爬而上。站立於鷹嘴巨石之上,完全能體會出“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詩情和心境,更能俯瞰五龍山各個支脈的蜿蜒走向和磅礴氣勢。五條支脈,首聚尾散,縱橫開闔。山嶺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大體上,真像五條蒼龍,爪舞牙張、金甲耀日,彷彿就要潑喇喇躍出水面,矯矯然直擊長空……

傳說,在李唐王朝開疆闢土之時,老道軍事徐茂公,作法請來五條蒼龍,幫助一代英主秦王李世民作戰。大戰持續了三天三夜後,屍堆如山血流漂杵,終於邊關初定江山太平。但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五條功勳蓋世的蒼龍,也身受重創。五條巨龍,首聚尾散,橫亙而臥,徐茂公請來藥王診治,藥王在此地採藥鍼灸,醫治好了五條巨龍。五條蒼龍養好傷後,騰雲駕霧歸去。巨龍僵臥的地方,化成綿延隆起的山脈,逶迤蜿蜒,昂首翹尾,縱橫千里。而藥王在山中,採藥冶煉、懸壺濟世,留下了磨針洞和藥王洞的遺蹟。至今,銅城廟臺村,還留有徐茂公的衣冠冢,享受着世代煙火祭拜。

山頂朔風粗礪,雪水消融的冷氣砭人肌骨。我沒作太多停留,踽踽下山。

五龍山東面支脈,拔地而起,臺階對面的石壁,筆直峭立,不生樹木不着落雪,被風和陽光漂洗得發白發亮。走完陡峭的下山臺階後,腿肚子索索發抖,終於來到了兩山間水泥硬化的車道上。這山道,平整緩和,積雪正在消融。迎着太陽緩緩行走,腳下雪水,踩下去軟綿綿的,但擡步拔腳,竟能感覺到些許吸附的費力。路右,有小溪淙淙流淌,水聲清亮悅耳。

五龍山西面山腳下,依着山勢,開闢平地,修建了管理所,建築皆古樸典雅,氣勢軒敞巍峨。有精緻石橋,橫貫水庫,溝通對面傍山公路。順着公路,我步行到東面水庫堤壩處,準備開車回家,擡腕看錶,全程自東至西爬山歷程,耗時兩小時四十五分鐘。

及至歸家,體倦身乏,但興致不減,路途所見,歷歷在目。遂披衣起坐,匆促記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