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讀後感800字

本文已影響2.56W人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閱讀是非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不同的書中邏輯和情感表達都是獨特的,一篇讀後感的完成也許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讀書後的所思所感都是智慧的結晶,看看羅生門讀後感800字,動手寫出自己的感悟吧。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1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羅生門》爲名的小說集,小說第一篇即名爲《羅生門》。這不同於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實際上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叢林中》拍攝。

據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裏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爭年代,一個破產的農民因迫於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但是或許是因爲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直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裏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屍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裏他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爲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乾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麼做完全是爲了生存啊!”。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後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爲了生存,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後,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佈,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着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着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說爲了描寫屍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真是佩服他,爲了完成這篇小說對着恐怖的屍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屍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寫及小說人物的爲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爲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藉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爲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2

人間善惡

——讀《羅生門》有感

何爲善,何爲惡,何爲人性?真相原是殘酷的。寥寥幾千字,便披露得淋漓盡致。

這是荒涼的京都,衰微的京都。在民不聊生的災難年代,似乎一切善惡都沒了邊界。朱雀大路——平安京的中軸線的最南端,本應繁華的羅生門,現在成了狐狸來往,強盜來往,堆放棄屍的陰氣之地。烏鴉盤旋,野草叢生,一番破敗之景。

正是這樣的羅生門下,一個家將正在躲雨。他的周圍,空無一人。想必他原本也是不願來此,但被主人遣散的他,京都衰微的餘波中的他,沒了去處,能否活下去都成了問題。家將的心中,滿是糾結。他已經“沒有工夫來撿手段了”。要想活下去,無非兩條路,既然“撿手段”的結局定是“餓死在空地裏或道旁”,那就只有“不撿手段”——做強盜。可他的'心中還有着反抗這現實的意願。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 第2張

京都淒涼的晚風吹着,家將走進門樓,想在此度夜。他原先認爲這樓上的,不過是死屍罷了,可樓上卻明明地明着火。輕輕地爬上樓,一瞬間,家將被震驚了——一個瘦弱的老嫗正蹲在死屍中拔一具屍體的頭髮。見此景,家將心中燃起無名的怒火與憎惡。先前想做強盜的事早已拋在腦後了。他走上前去,抓住了老嫗,質問她在做什麼。老嫗的回答不過是那樣,拔來做假髮的。她仍在辯解着,她若是不這樣做,便是要餓死的。況且被她拔頭髮的女人,生前就是個用蛇肉當魚賣的惡人。家將一邊冷冷地聽着,一邊心中早已變了想法。他已經決定要做強盜了。於是,他上前剝了老嫗的衣服,只留氣絕似的老嫗在死屍間掙扎……

善與惡,原本就沒有清楚的界限,不過是立場不同罷了。女人的所作對買她蛇肉的侍衛來說是惡,可對女人來說不過是沒有辦法。老嫗也是,家將也是。文中的家將原本在伺候多年的主人家,不經世事的殘酷,在他心中,自然是向着所謂的善。可在當時那樣的社會中,人人都無法自保的社會中,保持自我就意味着覆滅,他的主人不是也一樣把他遣散了嗎?在黑暗的社會裏,更多的人是像家將一樣,明知自己不得不沉淪,但又害怕沉淪,於是打着“不這麼做,便要餓死”的藉口,給自己心理暗示,給自己以一切都是正當的暗示。

無論是在當時那個衰微的、破敗的年代,還是在如今的社會,善與惡的爭論一直都在。善是惡的表面,惡是善的本質。人生來就是利己主義者,比起只存在於謊言中的所謂的“正義”,人們更願把利於自己的稱作“善”,不利於自己的稱爲“惡”。善惡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而定義它們的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羅生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善與惡。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3

“最聰明的處事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的與之不相矛盾。”只此一句,就將芥川龍之介的敏感性和通透性表露無疑。

芥川龍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說家的身份,僅通過黑白照片拜見真容,或許很難想象這位天庭飽滿、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氣質瀟灑的男子,會在由而立之年邁向不惑之年時不負‘龍’吟之威的文壇成就中主動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間、大大小小的華彩篇章,任由它們長嘯九天。

羅生門讀後感800字 第3張

芥川自書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見識到與書中理想相矛盾的現實,遂對現實產生思考,對當時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革產生困惑和失望。在這篇小說的末尾,芥川借盧生之口表達出積極的人生態度∶“正因人生如夢,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願此生精彩紛呈,方不辜負自己。”芥川經常對人生、對人性表示蔑視,同時,又常常對人生、對人性感到喜愛。他的通透也表現在參透生死輪迴、善惡禍福、因果報應的概念上。他的小說,不但追求挖掘深刻的立益,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

笛卡爾曾說∶“如果你想成爲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麼,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歷程中,你有必要對所有事物至少懷疑一次。”芥川本人亦在《小說做法十則》中闡述∶“對於任何事物,我都是一個懷疑者。”雖然芥川和笛卡爾的討論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體上說,懷疑主義是這樣一個傾向∶它是工具,不是態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場。

1950年,《竹林中》的故事被電影大師黑澤明搬上銀幕,並改名爲《羅生門》。故事中的人物從竹林中移到了羅生門下,與另一篇《羅生門》做了完美融合。從大的方向上看,《羅生門》與《竹林中》一樣,都是冷靜的將人性和利己主義剖析出來,展示在讀者面前。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這位大文豪充滿了崇拜,進而主動通過他的其他作品細細品味他給人精神上帶來的震撼與啓發。一代文學“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終究沒有像他預料的那樣“積滿灰塵、擺在神田一帶的舊書店角落裏,徒然等候着讀者光顧。”非但不是如此,他去世後僅八年時間,便以他的名字設立了“芥川文學獎”併成爲純文學獎的代表獎項。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絲寬慰。作爲讀者,不勝欣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