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暗號

本文已影響2.66W人 

古代經典暗號,暗號是指約定好的那些祕密信號,在電視劇裏面我們有時候看到古裝劇裏有接頭暗號,也是有一定的趣味,很多朋友對此也不太瞭解其含義,以下解析古代經典暗號

古代經典暗號1

商業暗語“丁不勾、示不小、王不立、罪不非、吾不口、交不叉、皁不白、分不刀、馗不首、針不金”,來指代從一到十的十個數字。

暗語是古代商賈在行幫內部通用的商業隱語,又稱行業祕密語、“暗碼”、“販白”、“切口”、“哨語”等。民國《同安縣志》載:“暗語、販語,即一種謎語,亦云販白,商賈用之,外人不曉也。”

古代經典暗號

古代民間商品交易中,許多行幫爲了商業信息保密,保護行業競爭力,或因行幫禁忌、避諱,不直接說出商品交易價錢數目,而是拐彎抹角用另外的詞語或方法替代。時代、地域、行業不同,替代方法也千變萬化,從一到十,十個簡單的數字,卻有幾百種專業商業語言,並逐漸習俗化,形成一種利用“暗語”商談價格的奇特文化現象。

我國民間商業暗語習俗歷史悠久,唐代,“暗語”商談價格方式已大爲盛行。唐元澄《秦京雜記》曰:唐代長安西市的太衣行“記言反說,不可解識”。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續集》所輯《綺談市語》記載:商業暗語“丁不勾、示不小、王不立、罪不非、吾不口、交不叉、皁不白、分不刀、馗不首、針不金”,來指代從一到十的十個數字。

清代翟灝則以平頭、空工、眠川、睡目、缺醜、斷大、皁底、分頭、未丸、田心作爲一到十的數詞。其實,這是用會意拆字法隱指數字,如“平”字的頭是“一”,“川”字橫眠成“三”,這些數字暗語,外行人確實很難弄懂。

古代經典暗號2

主食:水引、玉桂

水引——麪條

古人稱麪條爲“水引”,並將其歸入“餅”類。

餅,並也,溲麪使合併也。

——東漢劉熙《釋名》

北魏著作《齊民要術》曾記錄過“水引”的做法:

先將麪糰揉搓成筷子粗細,一尺長,浸入水中,再搓成韭葉那麼薄下鍋煮沸。

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唐代徐堅《初學記》引晉人範汪《祠制》稱:“夏薦下乳餅臛,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可見古時“水引”曾是冬日限定美食。

至宋,水引的形狀逐漸變得更細更長,成長條狀。

然後水引,細如委綖。

——《太平御覽》

也是宋朝時,“麪條”一詞才逐漸普及,麪食種類大增。

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麪、筍潑肉面、炒雞面、卷魚面、筍辣面、素骨頭面、百合面、血髒面、百花棋子面、水滑面……客官您看來點什麼?

玉柱——饅頭包子

“饅頭”最初寫作“蠻頭”。

據《事物紀原》記載,諸葛亮平蠻後班師回朝,卻路遇瀘水難以通過,有人獻策說,用人頭獻祭可順利通過瀘河。

諸葛亮自然不願爲封建迷信犧牲人命,便命令下屬將豬羊肉裹上面團,做成人頭的樣子,代替活人獻祭,稱爲“蠻頭”。

後人逐漸將“蠻頭”傳爲“饅頭”。

唐以後,“饅頭”也常被稱作“玉柱”。王世貞撰、鄒善長重訂的《匯苑詳註》中記載:“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從“饅頭”到“玉柱”,名稱一換,立刻就高貴起來了。而“包子”這個稱呼則大約是在宋朝以後才流行開的。

宋人所著的《燕翼詒謀錄》中提到了“包子”一詞: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至於包子品類,花樣繁多,任君選擇。《夢粱錄》中記有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筍肉包兒、蟹肉包兒等。

不過,包子饅頭均是俗稱,走進古代酒肆,最“上流”的點包方式還得是:“小二,來二兩蟹黃玉柱。”

硬菜:俏冤家、無腸公子、氈根

俏冤家——薰豬耳

俏冤家通常是對情人的暱稱,緣何成爲薰豬耳的別稱已找不到確切記載。

清朝的褚人穫也曾表示對“俏冤家”的困惑,只說大街小巷都叫薰豬耳爲俏冤家,卻不知所取何意。

俗呼薰豬耳爲俏冤家,不知何所取意,里巷至今傳之。

——《堅瓠四集·俏冤家》

清人樑紹壬則在《兩般秋雨盦隨筆·市井食單》中說:“豬耳朵,名曰‘俏寃家’,豬大腸,名曰‘佛扒牆’,皆蘇人市井食單名也。”

可見當時“俏寃家”之稱在江蘇一代的市井菜單上廣爲流行。

無腸公子——螃蟹

把螃蟹稱無腸公子最早應是葛洪的手筆,乍一聽古怪,仔細思索又覺得十分合理,或許這就是古代文人的冷幽默吧。

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晉·葛洪《抱朴子·登涉》

古代經典暗號 第2張

唐代彥謙寫《蟹》,也用上了“無腸公子”這個名號:

西風張翰苦思鱸,如斯豐味能知否?

物之可愛尤可憎,嘗聞取刺於青蠅。

無腸公子固稱美,弗使當道禁橫行。

氈根——羊肉

五代薛昭緯《謝銀工》詩曰:“一楪氈根數十皴,盤中猶更有紅鱗。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當初學冶銀。”詩中的氈根,就是羊肉。

從先秦至唐宋,“氈根”向來是肉類中的主流。

宋人對氈根尤爲癡狂。上從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愛氈根。據《宋會要輯稿》載,宋神宗時期,皇宮一年消耗羊肉43萬又4463斤,也就是平均每天吃掉十多隻羊。

宋朝第一美食家蘇軾更是愛極了羊肉。被貶到惠陽後,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說,自己不敢與當地權貴爭肉,於是私下囑咐賣羊人給他留一些沒人要的羊脊骨。將肉取回家後,先將羊脊骨徹底煮透,再用酒澆在骨頭上,撒鹽,用火烘烤,就是一頓鮮美的燒烤羊骨。

蘇軾還幽默地表示,這種吃法很妙,只是因爲自己每次都把骨頭的肉吃個乾淨,圍在他身邊等待投喂的狗很不高興。

瓜果時蔬:落蘇、青門綠玉房

落蘇——茄子

茄子古時也稱落蘇,現蘇杭一帶的方言中,依舊有這種叫法。

茄子一名落蘇。吳人正謂之落蘇。

——《酉陽雜俎》

關於茄子爲何得落蘇之名,根據宋人王闢之的記載,是因爲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君吳王之子跛足,有人拿與“瘸子”讀音相近的“茄子”來惡意嘲笑他,後來杭人爲避諱,便改稱茄子爲落蘇。

錢鏐之據錢塘也,子跛,鏐鍾愛之。諺謂“跛”爲“瘸”,杭人爲諱之,乃秒“茄”爲“落蘇”。

——《澠水燕談錄》

青門綠玉房——西瓜

西瓜稱青門綠玉房,出自明代瞿佑的詩《紅瓤瓜》:

採得青門綠玉房,巧將猩血沁中央。

青門綠玉,將西瓜的顏色形容得生動又詩意。

酒水:杜康、清聖、濁賢

古代文人墨客愛好飲酒寫詩,酒鬼們醉後飄飄然,對着酒一頓亂叫,起各式花名。

酒的.花名中,最知名的當屬杜康。

杜康原是夏朝國君,也是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

——《說文解字》

從曹操寫下千古名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時,杜康一稱就被沿用至今。有趣的是,將酒奉爲解憂神器的曹操,卻在主政時期下令禁酒。

時人又想喝酒,又不能被發現,便只好悄悄地給酒起代號,稱白酒爲賢人,清酒爲聖人。清聖、濁賢的稱號就是這樣來的。

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爲賢人,清酒爲聖人。

——《太平御覽》

陸游在《溯溪》中寫道:“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此外,杯中淥、歡伯、浮蟻等也都是酒的美稱。

至於在古代酒肆具體可以點些什麼酒,《武林舊事》洋洋灑灑列過一大串酒名,其“時髦”程度,比起現今網紅酒吧的雞尾酒單也毫不遜色。

流香酒、銀光酒、雪醅酒、龜峯酒、薔薇露、瓊花露、思堂春、蓬萊春、秦淮春、浮玉春、豐和春、皇都春、有美堂、中和堂、清白堂、元勳堂、真珠泉、蕭灑泉、齊清露、北府兵廚、第一江山、藍橋風月……

古代經典暗號3

古代接頭暗號:暗語和源流

接頭暗號,就是彼此間用聲音、動作等特殊方式約定的聯繫時的暗號,用來識別、確認自己人,進而展開下一步的行動。接頭暗號的歷史由來已久,其產生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了一件事,楚國大夫申叔展與蕭國大夫還無社有舊交,前597年 (魯宣公十二年) 冬,楚伐蕭,圍困蕭國城池蕭邑,兩軍對壘。申舒展知道蕭國無力抵抗,城破後還無社無處躲藏,於是在兩軍陣前喚還無社出來。

申舒展問道:“有麥麴嗎?”還無社答沒有。

申舒展再問:“有山鞠窮嗎?”還無社仍答沒有。

由於兩種作物都是禦寒之物,申舒展進一步再問:“那如果受涼得病怎麼辦?”還無社明白了,回答“那隻能從井裏救人了。”

申舒展見還無社聽懂了暗語,很欣喜,迴應道:“在井上蓋些茅草就行。”

第二天,蕭邑城破,申舒展找到一口蓋着茅草的枯井,呼喚還無社,後者應聲而出。

《左傳》申舒展與還無社的接頭暗號更像是一種暗語,在環境受限的情況下傳遞信息,將所想表達的內容了換一種說法,冬天詢問對方是否有禦寒之物,其實是問是否有自保的方法,而看對方未解,申舒展進而再問如果這些都沒有,受涼可怎麼辦,而這時還無社明白禦寒就是自救,約定了“蓋着茅草的井”作爲加密內容,最終獲救。

加密的暗語自春秋開始,廣受軍隊青睞,爲了防止細作對軍營進行刺探,軍隊駐紮後也採用口令的形式,由哨兵確認軍隊中的己方士兵,因此口令是極爲機密的,也正是因此,口令經常更換,鮮有記載。

除了軍事行動以外,接頭暗號也應用於民間。分佈廣泛的祕密結社、商幫團體、地域性的社會集團出於維護自身行業利益發展出了成熟的行業密語,也被稱爲行話、切口、黑話,形成特殊的語言符號,而本團體的人爲了尋求保護或尋找同行,在見面時會使用行業內的接頭暗號。

古代經典暗號 第3張

暗語隨着商業的繁榮而迅速發展,其發源於先秦,發達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最終形成了龐大而複雜的語言體系,而接頭暗號,正是這個語言體系對外最初的表現。

江湖接頭暗號:春典與調侃兒

接頭暗號爲代表的暗語體系發展到近代,被稱爲“春典”。

春典,又稱脣典,是走江湖的人不輕易外傳的暗語。春典體系龐大,不下萬言,其詞彙涵蓋生活情感、生意、思想等各個方面,只有拜師才能傳授,不知春典,寸步難行,也正因此,有“寧給一錠金,不傳一句春”之說。春典中,走叫“竅”、跑叫“扯活”、喝酒叫“抿山”、筆叫“戳子”、褲子叫“登空子”、大褂兒叫“通天灑”......春典包羅萬象,地域與行業不同,詞語會有出入,但普遍都能明白。如果歹人用春典作惡,將會極爲隱祕,兩個人販子用春典接頭後,可以說着春典當着被害人的面把價錢談好賣掉。

但一般來說,春典更多的是江湖人保護利益和生命的接頭暗號。

紀錄片《100年的笑聲》中,馬志明先生使用了春典,“翅子”或“震翅”用來稱呼官員,因以前的官員烏紗帽有翅子

江湖人見面,爲探求對方是否也是江湖中人,要與對方接頭,使用春典中的詞句與對方套話,稱之爲“調 (dio) 侃兒”,對方使用春典回答,便是接上了頭,做事就會順利。

“調侃兒”的第一句,經常是互道辛苦,因此有“見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的俗語。據孫福海記述,馬三立到濟南演出,要和變戲法的藝人借地方,用春典與其“調侃兒”。馬三立與戲法藝人互道辛苦,確定了對方是江湖中人,接上了頭,便用春典交談:“我們哥倆從天津過來,是團春 (說相聲的) 的,這幾天念啃 (吃不上飯) ,您能否賞個穴 (借個地方) ?”

對方馬上明白,不僅借給馬三立一塊兒地方,還幫助其招徠觀衆,一時觀者如堵。散場後,戲法藝人沒走,稱讚馬三立“活兒使得不錯,尖局 (表演的好) 。”

馬三立迴應,“謝謝您,您讓的地方好,粘子 (觀衆) 也好。”

解放前的北京天橋,魚龍混雜,江湖中人的聚集之地,也是春典暗號祕密流用的地方

使用春典作爲接頭暗號和暗語,不僅可以獲利,也能自保。說書藝人在表演時,看到臺下有小偷扒竊聽衆錢包,如果管,場子就會亂,小偷也會記恨藝人;不管,觀衆散場時發現失竊,也會亂作一團,書場無法收錢。因此,說書藝人會在表演中與小偷“接頭”,暗號就是在說書的適當時機加入春典——

“榮點(小偷),讓杵門子!(別擋着我掙錢!)”

春典中,小偷稱爲“老榮”或“榮點”,掙不到錢稱爲“治不了杵”,臺下的小偷若有師門,懂得春典,便接上了臺上藝人的“暗號”,會停手作罷。說書人既保護了自己不受小偷傷害,又能保住觀衆的錢財不受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不再黑暗,江湖人也可以安定下來,不用把春典作爲自保的手段了,師徒之間也儘量不再傳授春典,加上諸如拉洋片、賣藥糖這些行業的消亡,春典的語言體系也逐漸萎縮,但還是有大量春典流入社會,像“走穴”這句春典,就成爲百姓口中的一般詞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