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本文已影響6.92K人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其中就包含中元節,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下面就來看看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1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爲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則稱爲盂蘭盆節。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也帶着神祕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週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復生之局。“七月是個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數的週期數。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爲“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爲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一般不會將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爲“鬼節”(“鬼節”是後來的說法,料想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爲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爲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爲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爲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爲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衆了。將中元與上元、下元合稱“三元”。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衆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爲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爲亡魂的靈魂超度。

農曆七月報恩月,在佛教裏則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衆生。

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道教中元節源出《大獻經》,佛教盂蘭盆會源出《佛說盂蘭盆經》。唐代僧人曾揭發道士劉無待仿擬佛教盂蘭盆會僞造《大獻經》。近現代學者普遍都同意這個說法。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這節日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

“七”,在我國的數字當中,是一個奇數: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

然而,長久以來,我國的一些地方認爲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因爲以訛傳訛,於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認爲是一個“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門、不可開刀、不可結婚、不可購屋、不可搬家等等。其實,七月是個吉祥的月份。

《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節期定在七月十五日。在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在民間世俗裏,“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在佛教裏,七月又稱“歡喜月”、“佛歡喜日”、“吉祥月”,“報恩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爲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2

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雖然這個節日並不是那麼有名氣,但它的節俗卻很豐富,內蘊深廣,包含了我國與佛、道,以及儒家的文化理念。

中元節又稱“鬼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的名字起源於北魏。在佛教來講,七月十五這一天叫盂蘭盆節,起源於梁武帝。 在儒家來講,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弘揚孝道的日子。中元節融合儒釋道三家的文化思想,所以這天的節俗非常豐富,主要有下面這六種。

一、祭祖

民間傳說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祖先的靈魂會返回家中,探望自己的子孫,所以人們就需要祭祖。祭祖的儀式有很多種,或者上墳燒紙,或者在家供奉祭品,或者放河燈。有的地方還有一些特定的儀式,在這天晚上接祖先靈魂回家,每天早、中、晚三次供養祖先飯食,一直到七月底送回爲止。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第2張
  

二、中原普度

民間傳說人死後會變成鬼魂,遊蕩於天地之間。中原普度,就是爲了祭拜那些沒有後代子孫祭祀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感受到人間的溫暖,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博愛”思想的一種表達形式。人們在農曆七月一日至三十日之間,會擺出各種祭品祭祀這些鬼魂,並祈願平安吉祥,風調雨順。

三、放河燈

放河燈,也稱“放水燈”、“放江燈”,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習俗。河燈,也叫荷花燈,因爲這種燈的底座經常是用紙片、木頭做成蓮花瓣形狀的,甚至有時候就直接用荷葉做成底座。放河燈的時候,人們點燃燈座上的燈盞或者蠟燭,任其在江河湖海中漂亮浮沉。傳說這樣就可以將一切亡靈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四、放焰口

放焰口是一種佛教的儀式,是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施食餓鬼的`法事。按佛教的說法,向餓鬼佈施食物就叫作放焰口。法事結束後,人們還會在自家門口燒香祭拜,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五、投標福物

中元節祭祀活動結束以後,還有一項娛樂活動——投標福物。這些福物都是組織祭祀活動的會員以及熱心人士捐贈出來的,品種花樣很多,比如生活用品;兒童玩具、元寶、米桶等等。因爲相信“標”到一件東西可以給自己帶來福運,所以大家都很慷慨,這些開標的款項,一般會作爲慈善資金,也可以爲下一屆中元節活動積累資金。

六、搶孤

搶孤是一種民間的廟會活動,一般在中元祭祀之後,主持人就會一聲令下,把祭祀的供品提供給人們搶奪,這就叫“搶孤”。傳說因爲七月中原普度,很多鬼聚集在此分享供品,爲了防止這些鬼魂流連忘返,大家就發明了這項“搶孤”活動,當這些鬼魂看到那些比他們還兇猛的人在搶奪供品時,就會嚇得四散奔逃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