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節日

本文已影響3.08W人 

中國傳統的節日 ,我國擁有多個的傳統節日,而且這些傳統的節日在中國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特別是飲食文化更是不同,下面來看看中國傳統的節日 。

中國傳統的節日 1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曆正月初一,廣義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來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3、龍擡頭

龍擡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民間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擡頭”。

4、社日節(土地誕)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爲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爲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社日節我國民間習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中國傳統的節日
  

5、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爲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此外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時間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6、寒食節

寒食節又叫“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舊俗中流行於我國北方的一個節日,時間是在清明節前1-2天,在古代日期並不固定,有說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清明前兩天,現在大多和清明節過。

7、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其習俗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爲公曆(陽曆)4月5日前後。

8、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爲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爲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有着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蘊含着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中國傳統的節日 2

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中國傳統的節日 第2張
  

龍擡頭:

農曆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爲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

端午節: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中國傳統的節日 3

清明節歷史由來

其實清明節在中國歷史上相當悠久,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清明節的雛形,那個時候的清明節以“踏青祭祖”作爲主要活動形式,在每個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叫做三月節,有的地方乾脆就叫做踏青節了。清明節在中國完全形成南北統一其實還是要從東周時代的一個傳奇故事說起。

東周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浪在外,因爲缺少食物快要餓死了,是介子推偷偷的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煮湯喝,這才救下了重耳一命,也纔有了後面的春秋五霸晉文公。

但介子推這個人一直都不愛慕虛榮,在苦難的時候可以幫助重耳,捨棄自己性命,等到重耳發達之後他卻又拒絕重耳高官厚祿的賞賜。

名利錢財對於他們這種自視甚高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侮辱,所以介子推一直都在拒絕晉文公重耳發達之後的賞賜,最後重耳忍無可忍,找到了介子推隱居的大山,使用“放火燒山”的計策想要逼迫介子推出山,結果沒想到的是介子推寧願活活被大火燒死,也不願意自己的名節受損,最後重耳看到被燒死的介子推痛哭,明白了自己不應該強人所難。

中國傳統的節日 第3張
  

也知道是自己仗着國君的威勢逼死了自己的恩人,從此以後重耳就在晉國國內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這一天不準吃熟食,並且自己帶頭在這一天吃生冷食物,因爲每次在這一天吃熟食的時候他就會想到被燒死的介子推,所以那一天演變成爲了後來中原地區的“寒食節”,寒食節其實就是清明節前一天,最後兩個節日合二爲一變成了如今的清明節。

02清明節的天文原因

說到清明節之所以和其他三大傳統佳節不同,唯獨他使用陽曆的原因,就要給大家說一下陽曆和陰曆之間的差別了,陽曆其實是中國古代以太陽運行 週期來制定的歷法,而陰曆則是以月亮作爲運行中心制定的歷法。陰曆之中的每個月第一天是看不到月亮的,所以中國古人將這一天叫做“朔日”,每個月的中旬也就是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所以叫做望日。

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爲根本的農業社會,農業發展是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所以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圍繞保護農業、促進農業發展來進行。

對於農民和農事來說,什麼時候開始播種、什麼時候開始施肥、什麼時候開始收穫、什麼時候開始儲存都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規範,我行我素,那對於中國農業將是相當不利的事情。

正是因爲有着這樣的需求,所以指導農業發展的天文曆法出現了。陰曆最先制定出來,後來才制定出了陽曆,經過歷朝歷代的對比

中國人發現陽曆是最適合農業耕種的需要的,所以根據太陽的運行情況制定出來了陽曆來知道農業生產,這就有了之後著名的二十四節氣歌。可爲何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卻依舊是以陰曆爲主呢?

陰曆爲主是某個時期,陽曆也曾經佔據主導,在陰曆和陽曆完善之後的中國實際上是太陰曆和太陽曆結合使用,用太陽曆指導農業生產

用太陰曆知道日常生活起居;中國盛行的農曆實際上是太陰曆和太陽曆二者結合的歷法,單獨說他是陰曆不夠嚴謹,而民間又將西方公曆看成是農曆的對立面,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以爲西方公曆是陽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