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的老屋文章

本文已影響1.59W人 

鄉下的老屋文章。在故鄉其實還有許多這樣的老屋,因爲後人在外地定居而成了孤寂的風景。有的在某個風雨之夜陡然坍塌,也無人問津。這些房子總是緊鎖着顯得清冷。分享鄉下的老屋文章。

鄉下的老屋文章1

清明節前夕,母親又提前回到讓她掛懷的鄉下老屋。

我的老家在關中農村,1983年,全家隨父親“農轉非”進了城,鄉下老屋就只剩下了爺爺奶奶。那時,逢年過節我們全家都會回到鄉下的老屋陪爺爺奶奶小住一段時間。進城十多年,隨着爺爺奶奶的相繼離世,我們回鄉下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即就是到了清明、春節回家祭祖,也是當天返回。慢慢地,鄉下的老屋已不再那麼讓我們牽腸掛肚了,對老屋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了。有時偶爾回去,見到的陌生面孔越來越多,即使是熟人見面,話語也越來越少。昔日的同窗故友,也不像從前那樣天南地北地侃,無拘無束的笑。有時一句:“回來了”,就算見面的問候語,遞上一支菸,抽上兩口,再一句“閒了聊”就各自匆匆走了。有時,望着他們遠去的背影,心中不免有些惆悵。

鄉下的老屋文章

鄉下的老屋由於長年無人居住,門前的荒草齊腰深,屋內的灰塵鋪滿地,一派破敗的景象。漸漸地,想買這老屋的人也多了起來。有一次,有人找到城裏跟我父母說,鄉下的老屋既然沒人住,還不如賣了。現在有人看上了,問父母要多少錢肯賣。那時候,我們家正缺錢,母親“農轉非”進城後,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在父親單位做臨時工,全家7口人,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活。雖然家裏很需要錢,可母親堅決不同意賣。她說:“賣了老屋,我們就把根斷了,想回去也回不去了,老屋無論如何不能賣。”來人見母親態度堅決,也不再堅持了。

後來,我們兄妹都長大成人,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家,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每當在一起閒聊時,就會說起兒時在鄉下老屋發生的諸多趣事。特別是母親,對鄉下總是懷有感情。只要鄉下來人,她親自下廚,炒菜做飯,熱情款待,讓來人沒有一絲的拘束感。有時,弟弟妹妹嫌棄鄉下人,她總是說:“我們曾經也是農民,如果你們進城就瞧不起鄉下人,那你們就忘本了。”

前年夏天,母親對我們說:“鄉下的老屋沒有賣,但也太破舊了,你們兄妹如果有能力,能不能把老屋翻修一下,我和你爸都老了,沒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回鄉下的老屋住上一段時間。”母親的提議得到了我們兄妹的一致認可。是啊,父母的年齡都大了,人說落葉歸根,他們的`思鄉情越來越濃了。於是,我們兄妹響應母親的號召,集資十幾萬把鄉下的老屋進行了重新翻修。新砌了院牆,鋪了地,粉刷了房間,安裝了太陽能、空調,給每間房屋都買了傢俱。翻修後的鄉下老屋讓我們驚喜不已。

鄉下的老屋文章 第2張

自從鄉下的老屋被翻修後,我們回鄉下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母親,隔不了多久,就要回鄉下。見到鄉下那些老姐妹,總有說不完的話。她們在老屋一起吃飯,一起打牌,其樂融融。只要我們兄妹幾個從城裏回來,母親就會煮一鍋我們愛吃的餃子,然後大家圍坐在一起講一講兒時淘氣的模樣,聊一聊七姑八姨的瑣事,這時的老屋歡聲笑語,一派生機。

如今父母都已七十多歲,幾年來,只要他們在鄉下,我們定要回去看望的,他們身在哪裏,我們也會追到哪裏,因爲父母永遠是兒女的牽掛。

鄉下的老屋最能喚起愁緒,也最能平順心情,它是一個離開之後才擁有的地方。無論你走多遠,無論你飛多高,有了鄉下的老屋,我們就有了一份回鄉的嚮往就多了一份難捨的鄉情。

鄉下的老屋,是剪不斷的鄉愁,是我們永遠難捨的根,即使我們無法回去,也會把它築在我們的心頭。

鄉下的老屋文章2

故鄉,那老屋,由老墩到新墩,經歷了歲月的變遷。

從離開家鄉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老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

參加工作後的幾年,每次回家,只因老屋有奶奶和父母的守護而讓我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溫馨。

成家之後,調到縣城工作,我們再去那裏,主要是探望老人,像短暫停留的過客。

那老屋也不太老,大約有四十個年頭。早年,對我而言,老屋就是一處風景。因爲那時奶奶還健在,我們這些做後人的經常要回去看看。

老墩老屋屬於“三間暗樓”結構。東面正牆青磚到頂,西面側牆與鄰居家共用,一半是青磚,還有一半是土磚,屋頂是在農村裏最常見最傳統的黑燕子瓦……

鄉下的老屋文章 第3張

奶奶是一個快樂而勤勞的老人,爺爺去世早,奶奶除了種菜、養雞、養豬,還要一日三餐照顧一家人的伙食。常聽鄰居說:“奶奶天生就是好勞動。”這話,我信。那時,她已經八十高齡,完全可以呆在家中安享晚年。但是她就喜歡到菜地裏鋤草,在家裏養雞,並且隔些時日讓我們分享他的勞動成果。奶奶常說:自己還做得動,何必拖累後人?

現在,奶奶已離世十年了,老屋也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作古,本世紀初,已賣給了本姓一戶叔輩,如今,已被一棟新式的"兩間兩層"樓房覆蓋,另一間的臺基做了車庫。

老墩老屋剛建成的時候應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應該是我故鄉最漂亮的房屋之一。後來兄長結婚,老屋分給了他,我和奶奶隨父母遷居到後墩的新臺基上。

新墩老屋是在兩間臺基做成的九十年代農村的最新款式“撮箕屋”,牆裙做了簡單的水泥粉刷,屋頂的瓦也換成了當時最流行的紅色機瓦。奶奶最後的生命歷程就是在那裏走完的。

後來我來縣城教書,父母到縣城幫我照顧小孩,這新墩老屋由誰來居守,這可成了老爹老孃的一樁心事。前年,老孃因病離世,臨走前總還牽掛着老屋門口的路還未修,總說鄰家的門口修飾得多麼亮堂,總說他們這一輩人沒有輸過鄰家,告誡我們兄弟二人不要落後於家族裏面的同輩人。

如今,老爹常年在縣城與我一起生活,但他依然不喜歡縣城那種無所事事的清閒。隔三差五,他就回鄉下去看看與他相伴了一生的老屋。然而,老屋的確老了,堂屋的屋頂有些漏水,廚房一邊側牆有些歪斜,一扇門甚至用了很粗的雜木支撐着。老爹經常約我們一家去老屋住上一段日子,終究在城鎮裏生活的時間長了,我們對鄉下的生活條件難得適應。

鄉下的老屋文章 第4張

後來,老爹也就去得少了,但從我與他每次的交談來看,他就是不放心他那牆皮剝落如風燭殘年般的老屋。現在,老爹最大的牽掛就是害怕老屋哪一天在故鄉也會淒涼地轟然倒下,這樣我們就在故鄉“斷”了根,沒了立足之處。

其實,像老爹的子侄輩的這一代人,我們都在城裏買了房子,即使老了也根本不會去鄉下生活,重修老屋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爲了圓老爹的夢想,我與兄長商量後,決定還是對老屋進行簡單的修葺。在故鄉,其實還有許多像我們家這樣的老屋,因爲後人在外地定居而成了孤寂的風景。有的年代長了,在某個風雨之夜陡然坍塌,也無人問津 這些房子總是緊鎖着大門,顯得清冷。後人蓋這樣的房子,無非就是了結上代人的那點落葉歸根的古老心願……

像我,在故鄉呆的時間極少,少得以至於故鄉的親人很少認識我。儘管我一直把故鄉看成他鄉,但想起父母說的話:生從何處來……,心裏不由得不被落寞或者惆悵佔據。

眼下,這重新修葺的老屋,不卑不亢地看着似乎有些眼生的回鄉的我們。鄉下,因爲有那老屋,我們感到有一種淡淡的親切,如春風拂面。當我們短暫逗留後而不得不起程時,老屋呀,你是不是也會感到一種無奈一種寂寞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