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

本文已影響7.07K人 

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職場時一個有很多雙眼睛盯着你的地方,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謹慎對待。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的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1

前幾天就有個來訪者來求助。他工作到現在10年,用他的話講,把“最黃金的10年”投給了現在這家公司。可是10年過去了,與他同時進入公司的人提拔的提拔,跳槽的跳槽,只有他還勤勤懇懇地工作在最基層。活兒幹得最多,薪水拿得最少。雖然每次領導都會在底下對他寬慰有加,但是到了最後部門評選的時候,他一準兒沒戲。對了,現任領導還是他當年帶出來的學生呢。

他坐在我的諮詢室裏,長吁短嘆。一會兒生活對他多麼不公,一會兒又說同事和領導對他如何不好,再一會兒還說他天性如何純良,不善與人爭辯。最後的目的是讓我替他排憂解難,化解他心頭的抑鬱之氣。

他的言辭之慘痛我從未見過。我以前接的來訪者裏有做生意賠得要跳樓的,但言語中也沒他那麼絕望與無助。他就像一個散發着不良味道的壞橘子,把整個情緒瀰漫到空氣裏。我可以感到他的無助,但我也知道,這正是他處理自己情緒的一種手段。

其實他目前的所作所爲,正是在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如果單聽他的言語,很難想象“純良”和“抑鬱”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不過這正是他的癥結所在。他的這種問題,我稱之爲“內疚型控制”。

“控制”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沒有什麼人甘心爲另一個人所控制。如果在言談中發現對方有控制的跡象,多半這個交往會不歡而散。然而“內疚型控制”卻是其中的特例。它利用了人天生的同情心和易受性,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了整個談話的進程,就像這個今年仍然沒有被提拔的來訪者。面對生活的不公,他沒有挺身而出,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反而是忍氣吞聲,希望能把這種情緒自行化解掉。

有的人生性軟弱,不善與人爭執。他們可以把這種抑鬱變成內心的壓力,從不在表面上顯露。這些人雖然可能會因此而引起種種心理疾病,但是並不會形成“內疚型控制”。

只有那些“咽不下這口氣”,卻又無力反抗的人,纔會企圖用“內疚”控制別人。

他們首先會說服自己:這件顯失公平的事,不是自己的錯,都是別人的不好。這個別人可能是同事,可能是領導,也可能是社會形勢。然後他們會在理性層面上接受這個事實。

然而在感性層面上,他們仍然覺得不公,於是他們就會做出“痛苦”的'樣子。這樣他就達成了自己的雙重目的:既平息了自己理性上的憤怒,又給自身的感覺找到了宣泄口。

然而情緒是會傳染的。在交往過程中,交往雙方互爲鏡子:你通過對方的反饋來確認自己的態度,但你的態度也會影響對方的行爲。和一個充滿“痛苦”的人交往,會讓對方產生一種“內疚”心理:看,他多慘,我有什麼方法能幫助他呢?或者:看,他這麼慘,說不定我前一陣子對他太刻薄了……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控制。

同時這種控制還有其特有的無力性:人在潛意識裏會遺忘掉那些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東西。很少有人會因爲單純“內疚”的心理壓力而做出補救的措施。那些會因爲“內疚”而感到心疼,從而改變自己行爲的人,其內心根源是重視和愛。因爲愛,所以在感到對方受了傷害時纔會想辦法彌補。而對於大多數其他人而言,沒有愛作爲基礎,人們只會對一個不停散發着“痛苦”情緒的壞橘子敬而遠之。就算一時之間迫於形勢給了補救,在下一次有機會踩一腳的時候,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踩上去。

但很顯然,我的這位來訪者就是這樣一個“內疚型控制”的人。他在公司的年終酒會上一人獨坐。在大家歡歌笑語的時候,他說:你們好好玩兒,不用管我。這樣說的結果,一方面是造成所有人都玩兒不痛快,另一方面也讓大家的確如他所言,“不管他”了。

這種“內疚型”控制的源起很可能要從孩童時代算起。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自虐”是他得到關注的重要手段。可能是因爲缺少愛吧,他更渴望父母能夠把關注點放到他身上。當父母沒有這樣做的時候,他一方面會表現出非常乖巧聽話的態度,另一方面又會做出很受傷的姿態。而父母不經意間的行爲也常常會強化他的這種反應模式:當他這樣做時,父母會給予獎賞。而父母偶爾也會採取一些通過造成內疚進行控制的話語,比如“我這樣做都是爲了你好”、“爲了你我們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苦”等等。通過這些話,父母又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通過這樣的內疚是可以控制別人的。

用自己的痛苦來控制或干擾別人,這種人自然不能稱之爲“純良”,只能說是一種手段。他們的“痛苦”也並非源於內心,而是掩飾。

那麼你如果發現自己是個這樣“內疚型控制”的人,又能怎麼辦呢?

其實有這個疑問的不止我的來訪者。當我把道理告訴他後,他顯得非常吃驚,似乎從來沒從這個角度考慮過問題。我想,很多“老實人”在無力反抗時,其實都會採取這樣一種“內疚”式的控制法。只是有人從這裏得到了甜頭,從而使之成爲習慣。因此要想打破這種控制,就要從“習慣”二字上入手。

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內疚型控制”,首先就要接受自己“內疚”的實質。如果仍然認爲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對不起自己,那麼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讓自己的思維分裂,別無好處。

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

其次,要能夠發現自己“內疚”的根源。這個根源通常不在目前身邊的某個人或某件事上,而要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空的時候不妨同自己的父母談談,看看他們在自己小的時候是否採用過那種不良的交流方式。交流的目的不是爲了讓父母認錯,而是要提醒自己,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過程,是在家庭裏生長過程中習來的東西。

然後從生活裏的小事做起,學會“拒絕”。這類人通常是不懂“拒絕”的,他們只會在事後對別人利用自己咬牙切齒,但當着別人的面卻又唯唯諾諾,甚至略帶討好。改變的目的在於逐漸培養自己獨立的個性,而非跟着別人走。當第一次開口說“不”的時候,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而不要去找什麼藉口或理由。任何企圖轉圜或緩解氣氛的行爲都會讓對方記不住你的拒絕。

當自己培養出“拒絕”的習慣後,就面臨到了最重要的一點:爲自己挺身而出。這是要學會爲自己爭取利益,它的範圍比“拒絕”要更廣。拒絕是被動的,而爭取則是主動的。

那些因爲你的這些改變而拒絕和你交往的人,不必太把他們放在心上,因爲他們同你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利用你。即使得不到真正的愛,也犯不上用假愛來迷惑自己。

當那些被人欺侮的“老好人”學會這些條方法之後,他們纔會成爲真正的“好人”、“善人”,纔會擁有真正純良的本性。沒有了被欺負的感覺,會比從前更快樂。那時候,他們的生活裏就會遇到很多真心愛他們的人。

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2

職場中不可以有的心理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理如不克服,會磨損人的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由於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爲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心理別人也能觀察出來,結果對自己產生看法,不願成爲好朋友。

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託朋友辦事,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目光審視對方,無端猜疑,捕風捉影,說三道四,如有些人託朋友辦事,卻又向其他人打聽朋友辦事時說了些什麼,結果影響了朋友之間的關係。

內疚型控制與自我心理健康 第2張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說明自己標新立異,對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我就認爲壞;你說對,我就說它錯,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反感。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各種事情只要與己無關,就冷漠看待,不聞不問,或者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就是“人格”,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一些朋友。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說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說與某人交往有多深。這種人與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沒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別人光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